2020年,恰逢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成立30周年。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深圳資本市場,就無深圳的今天”,深交所第一任副總經理、主要籌建者禹國剛如是說。
回首往昔,在深圳特區40年的發展歷程中,資本市場的建立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資本,給深圳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從“老五股”到“深圳A股軍團”,資本市場的注入把深圳的企業搞活了,同時也把深圳的經濟盤活了。
立于當下,深圳風華正茂,GDP躋身亞洲前五,位列國內資本活力城市榜首位。資本與經濟發展在深圳這座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先鋒之城”成功造就彼此。目前,深圳已經形成了信息技術行業為主、金融行業為輔、其他行業多元發展的良好產業結構。
暢想明天,深圳已經將目光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最強。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產業新興度才是未來區域競爭的關鍵所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密碼,用好資本“東風”,新經濟“千樹萬樹梨花開”可期,深圳“二次創業”征途也將更平坦。
騰飛翅膀
環顧全球,以一座城市的名稱來為速度定義,這是絕無僅有的。一直以來,“深圳速度”是這座沿海城市的榮耀。
在確立為經濟特區之前,深圳一年的GDP不足2億元,2019年,深圳的GDP高達2.69萬億元,增長了10000倍,并成功超越香港,躋身亞洲前五。
翻開歷史畫卷,“資本市場”這一舶來品在深圳特區的孕育和出生有著一段曲折而又不平凡的經歷。
翻譯境外證券市場200多萬字資料,十多次論證形成《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建資料匯編》藍皮書;國貿三樓幾間倉庫也沒幾張辦公桌的“創業基地”;證券市場、證券交易中心、證券交易所的“三易其名”;搶跑出生……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深交所的籌建、開業可謂“好事多磨”。
1990年12月1號,在舊深圳證券交易所門前,隨著當時的深交所副總經理王健敲響開市鐘,中國資本市場拉開了嶄新的歷史帷幕——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當天,沒有鞭炮鑼鼓的歡響,沒有人潮涌動的熱鬧,參加儀式的最高領導是當時深圳資本市場領導小組的一個副組長。深交所第一任副總經理、主要籌建者禹國剛用一句歌詞描述了當時的情景,“鑼兒無聲鼓不敲”。但當鐘聲響起時,所有人都已熱淚盈眶。
據禹國剛回憶,這一天深交所開業可以說是“悄悄的”。九點開盤,從開市到上午收市,僅有“深安達”成交了8000股。
當時,誰也無法想象,正是這一聲“鐘聲”激發了深圳特區的內在潛能,“漁村”也插上騰飛的翅膀。
事實上,縱觀近代歷史,每一個大國的崛起,無不緣起于資本市場的建立。1602年,荷蘭誕生了世界上的第一只股票,資本的力量讓它的遠洋貿易艦隊稱霸海洋;1792年,“梧桐樹協議簽訂”,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建立,1862年,美國通過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建成了太平洋(601099,股吧)鐵路,自此交通、經濟進入全面騰飛的時代。
毫無疑問,深交所的成立對深圳資本市場乃至中國資本市場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給企業搭建了一個全新的融資平臺,資本的力量開始在中國初見端倪。
30年來,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源地之一,深圳孕育了中國第一批上市公司,一直以來,深圳本地企業依托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優勢,從最早的“老五股”發展至目前的315家A股上市公司(截至2020年8月16日,下同),公司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形成了舉足輕重的“深圳軍團”,有力地支撐全國和深圳的建設發展。
由于深交所坐落在深圳,本地企業上市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隨著深市中小板、創業板的推出,使得深圳乃至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由此就形成了深圳金融業、高新科技企業兩大重要支柱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格局。
315家深圳A股軍團中,有280家公司是通過深交所這一平臺登錄資本市場的,占比高達89%。30年來,依托深交所,280家深圳A股上市公司通過IPO、配股、增發、可轉債、優先股等多種手段,累計獲得1.11萬億元的資本金。
資本市場把企業搞活了,也把經濟搞活了。
統計顯示,2019年,深圳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5萬億元,相當于同期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73%。深圳上市公司支付各項稅費共3804.79億元,相當于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40.37%。
深圳資本市場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監管體系和制度建設不斷成熟,市場規模日益壯大,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改革創新亮點迭出,綜合實力全國領先,目前形成了具備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呈現出證券業、基金業和期貨業共同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深圳資本市場是改革開放留給深圳的最大財富之一,對深圳金融業乃至整個深圳產業資本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具有重大意義。
對此,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接受記者采訪時總結道,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本市場是深圳特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從建立新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和第一家股份制上市銀行開始,30年來資本市場在股權融資渠道、融資成本控制、公司治理規范、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價值實現、市場競爭觀念等多種渠道極大促進深市上市企業的發展,從而帶動了深圳特區經濟發展。
智慧大腦
如果說,當年“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讓世界驚訝,那么現在,持續提升的“深圳質量”更令世人矚目。
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離不開創新。而創新驅動則離不開資本的賦能。資本的力量,正在給深圳的創新發展提供澎湃不竭的動力。
對此,禹國剛曾表示,“深圳我常說有兩只輪子,一只輪子是深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第二只輪子是深圳有諸多的高新科技企業,因為有深圳資本市場的支撐,所以深圳的高新科技企業質量數量在全國都是居于上游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課題組發布了《中國城市資本活力指數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深圳是資本活力最強城市。雖然 “規模指數”比不過北京,和上海持平,但因產業新興度排名更前而超過了這兩個金融重鎮。
邁瑞醫療(300760,股吧)是一家深圳走出去的全球醫療器械巨頭。2018年10月,邁瑞醫療正式登陸創業板,上市3天后,市值便突破千億元。
有了資本的助力,邁瑞醫療更加專注于創新,堅持每年投入總收入10%用于研發。如今,邁瑞已經建成8大研發中心,成為技術專利發明最多的醫療企業。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資本市場助推了“邁瑞們”的創新,也助推深圳成為新經濟的領跑者。
伴隨企業競爭、合作、攜手發展,深圳形成了一個個高度集聚的產業帶,如科技公司集聚的南山科技園、被譽為“中國硅谷”的粵海街道辦、藥物研發生產的生態圈坪山錦繡東路……
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無不在詮釋著資本在深圳與諸多產業相互交織,如同城市智慧的大腦,追尋著那些充滿成長潛力的企業,融資、并購、重組、點燃創新之火,推動產業升級。
田利輝表示,發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是我國走向“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由于高新科技企業發展初期投入高和風險高的特點,需要通過股權投資投入大量的資金、資源,來促進科技創新進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因此以深交所為主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是深圳高新科技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撐。
田利輝進一步指出,高新科技企業上市和持續交易,吸引大量投資者積極參與,分享高新科技發展的紅利,促進了深交所為主體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長期繁榮發展,讓深交所在三十年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長為世界前十大證券交易所。深圳也成為了最具資本活力的中國城市。以深交所為主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深圳高新科技企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了金融與科技同飛、繁榮與穩定一色的深圳特區經濟現狀。
如果說,產業升級是資本市場帶動深圳提升了其“面子”,推進現代企業制度落地生根、培養企業家精神就是資本市場于微觀中改變深圳的“里子”。
在田利輝看來,上市和交易的過程能夠不斷推進深圳企業公司規范治理。另外,企業家精神不僅是一種口號,而且需要予以資本化。資本市場通過市場定價實現企業家價值,有力推動大批優秀企業家的涌現。在參與資本市場的交易過程中,企業和投資者形成了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理念,推動了深圳特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以深交所為主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深圳高新科技企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了金融與科技同飛、繁榮與穩定一色的深圳特區經濟現狀”,田利輝指出。
嶄新使命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所有將來,皆為可期。2019年,深圳華麗轉身。在這一年里,深圳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兩個重磅文件,實現了城市地位的全面提升。
2020年,這是新的起點,深圳要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從“殺出一條血路”到“走出一條新路”。深圳再次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二次創業”再出發。深圳已經將目光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最強。
與此同時,深圳資本市場也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
在深圳“二次創業”新的起點,中國證監會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在今年6月份公布了創業板改革的全套正式文件,這標志著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的政策框架正式搭建完畢,創業板將進入按新規則體系運行的2.0時代。
以股票發行注冊制為主線的創業板改革是由頂層設計推動,以市場化、法治化為大方向的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歷程中的重要一步。
注冊制改革后的創業板,定位將更加清晰,制度將更加健全,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創業板市場,正迎面朝我們走來。
改革后的資本市場應該如何助力深圳乃至中國,書寫新的傳奇呢?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表示,對于深圳而言,首先應當充分發揮深交所優勢,加快完善資本市場體系。一是通過探索差異化的發行上市、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制度,形成更有利于高技術企業的資本市場體系,例如在上市時更注重考量企業的專利、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二是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降低中小科技型企業的上市融資難度。三是應當著力完善深港通制度,吸引國際長線資金投資深圳高技術企業。
其次,深圳應當擴大風投市場規模,為初創型企業提供更便利的融資環境,培育大灣區內更多“科技獨角獸”企業崛起。一是實施更利于風投機構的稅收政策,二是擴大風投對外開放,引進更多的國際創投資本,三是增強豐富創業投資主體,包括加強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發揮,鼓勵國有企業參與風險投資等。
此外,深圳目前已形成了較好的金融科技基礎,未來可以繼續開展前瞻性布局。例如鼓勵深圳在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方面先行先試,同時基于金融科技可加強跨境金融監管探索,例如參考香港、新加坡經驗,構建完善“監管沙盒”等。
“發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是我國走向‘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 ,田利輝表示,深交所創業板迎來了注冊制,這是監管重心的后移和監管制度的升級。注冊制改革應該形成制度紅利,應該引發私募股權資本的大爆發,應該形成高新科技企業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新局面,應該形成中國股市長期緩步向上的慢牛新格局。深圳需要運用好“資本”這一工具,深圳資本市場需要運用好“注冊制改革”這一機遇,形成撬動深圳經濟可持續高增長的新杠桿。深圳資本市場要在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上市公司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并購重組服務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提升公司治理服務國企改革等領域開拓創新,做出貢獻。
田利輝進一步強調,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這是深圳資本市場的新使命。要不辱使命、穩中求進,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方向,加強資本市場制度設計、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升機構投資者能力,優化市場結構,構造良好市場生態,不斷增強深圳資本市場的活力、韌性和服務能力。
解碼深圳 觀察中國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應運而生,與珠海、汕頭、廈門一同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新探索。
心之所向,星辰大海。40年來,這座位于南海之濱的“漁村”,以銜枚疾進的“深圳速度”聞名世界。奮力改革攻堅,不斷對外開放,深圳一路披荊斬棘,書寫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
解碼深圳,也是在觀察中國。
為什么是深圳?從“山寨王國”到“中國硅谷”,從“仿冒商品之都”到創新之都,從“三天一層樓”深圳速度到令世人矚目的深圳質量,深圳轉變之路的成功原因是什么?為何一批又一批的創新企業愿意集聚扎堆在這個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濱海城市?
讀懂深圳,就能讀懂改革和創新。
打造中國硅谷,深圳的根基在于“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在于融合政策、資本、產業、管理、商業等諸多因子的“創新矩陣”。
但是,一座創新之都的崛起,絕對不限于經濟現象。無論是優化政策供給還是改善軟性環境,一言貫之,創新要靠改革來驅動。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也沒有中國的明天,這一句話放在深圳身上,同樣無縫契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
編織深圳,同樣是描繪中國的未來。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當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邁進,創新已然成為描繪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畫筆”。怎么創新?如何創新?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深圳的經驗告訴我們,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的動力,需要改革的活力。
改革無止境,創新無止境。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改革已行至一個關鍵節點,唯有創新經濟才能長遠發展,這需要進一步深入改革、更廣泛領域的變革來配合;代表中國未來的先鋒之城也步入一個嶄新時期,“二次創業”要“闖出一條新路”,需要在改革創新上繼續“先行示范”。
“江河之所以能沖開絕壁奪隘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里奔涌、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行當下,見未來。中國的發展到了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時候。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鵬城再度展翅需要我們以改革為創新開路,用改革集聚創新要素,跑出創新的“加速度”,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