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美元指數再創本輪新低,之后美國公布的8月制造業PMI等經濟數據利多,美元因此有所反彈。美元前期的持續貶值,大幅推高了非美元貨幣的幣值,這給一些國家的出口帶來了壓力。
一、美元貶值無助于美國削減貿易逆差
表面上看美元貶值會提高美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美國縮窄貿易逆差,但美國經濟推行的是債務經濟模式,需要進口巨額的中低端商品來維持美國居民的日常生活與經濟活動,而美元的貶值會降低美元的國際購買力,不僅難以削減美國的貿易逆差,長期還會增加美國的債務負擔。
7月份美國商品進出口總值從6月的2767億美元增加到3093億美元。雖然美國出口的回升可能存在美元貶值因素,但是美國7月份出口回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有所恢復,而且美國7月份的出口水平明顯低于疫情之前的水平,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9%。
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美國7月出口較6月增長11.8%,至1150億美元,為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進口額增長11.8%至1943億美元,是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7月份整體商品貿易逆差從6月份修正后的710億美元擴大至793億美元。
而美國歷史上單月最大的商品貿易逆差出現在2018年12月,為795億美元,所以美國今年7月的貿易逆差為歷史第二高數據,這說明美元的大幅貶值對美國的貿易逆差修正作用是比較小的。
二、美元貶值的主因與目的
美國疫情嚴重、經濟低迷、美聯儲推行超級QE、美債高增長、實際失業率高達20%左右、新紓困政策待續、美聯儲新政策框架鼓勵通脹、美財政部欲發行50年期國債、資產泡沫化、對外政策激進、貿易額度下降、社會動蕩、美國大選、石油歐元的構建、多國去美元化等,諸多復雜問題交織,令美元持續貶值。
美元的長期弱勢并不利于美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美元的貶值卻在一定周期內利于美國的債務危機轉嫁。由于美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金融體系,所以華爾街可以通過美元的升貶值以及輸入輸出來牟取全球的金融利益,并向全球轉嫁債務危機。
譬如在歐元成立之后,華爾街就通過國際匯率市場長期打壓歐元,并在次貸危機中利用歐債問題持續打擊歐元,借此向歐盟長期轉嫁美國債務,導致歐盟在次貸危機之后經濟發展遲滯,最終倒逼歐盟加速脫美。
三、美元貶值的主要任務是轉嫁債務危機
新冠危機爆發之后,美國借機嚴重超發貨幣,表面上是穩定美國經濟,但實際上也是在利用國際貨幣爛溢向全球轉嫁債務危機。
美元的超發令貨幣的溢出效應增強,華爾街利用美元增發與超低利率周期向全球輸出美元,掃蕩各國優質資產,之后再制造輸入型通脹,積極推高各國的資產價格,同時推高各經濟體的幣值,形成各國資產價格與幣值的雙高峰,然后拋售各國資產并獲得匯率收益,這樣華爾街就會達到利益最大化。然后美聯儲再通過加息手段進一步回籠美元,繼續在各國抽資,令各國資產價格大跌、暴跌乃至形成經濟危機,并尋機在各國經濟低谷周期時再廉價回收各國的優質資產,為華爾街下一輪的剪羊毛做備案。
2008年次貸危機之后,美國借3次QE的機會向我國輸入了巨額美元,為我國帶來了輸入型通脹問題,一度導致我國出現了惡性通脹。其中,2012年左右美元開始集中涌入我國房地產市場,是我國房地產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之一。美元的巨額輸入是我國外匯儲備超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國基礎貨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巨額的美元流入,令美國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積累了超額利潤,所以華爾街一直都在尋機推高人民幣資產價格與推高人民幣匯率,為美國的撤資做準備,但是由于中國的妥善應對,華爾街一直沒有找到主要突破口,無法向中國大規模轉嫁債務危機,無法在中國制造經濟危機做空中國,于是美國才會惱羞成怒,近兩年來不斷通過各種手段施壓我國,試圖強迫中國全面開放金融市場。
當前美元正處于超發周期,如果中國市場再度吸納超額美元,推動國內資產泡沫化,再加上人民幣的大幅升值,那么美資就會借機拋售人民幣資產,并利用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周期來套取更多的央行外匯儲備,這樣不僅會造成國內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還會形成我國外匯儲備的嚴重損失,很容易造成我國金融市場的動蕩與人民幣匯率的大幅貶值。
一旦美資大規模撤離導致我國資產價格與人民幣匯率大跌之后,華爾街就會卷土重來,利用美元對人民幣的升值周期來套取更多的人民幣,然后再廉價收購我國的優質資產,進而為下一輪剪中國羊毛做準備。
四、總結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松緊,決定了美元全球流動性的高低,華爾街既利用這一貨幣供給周期來控制全球的資產價格與匯率價格,從資產與匯率中獲得雙重收益,以最大限度地掠取全球利益,同時還會制造經濟與金融危機打擊對手。
從華爾街的剪羊毛程序來看,美元貶值推動非美元貨幣大幅升值與各國的資產泡沫化并存,是具有高風險性,是華爾街收割全球金融利益的必要程序,將令全球經濟的風險敞口不斷擴張,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潛在的高風險。(本文系馨月(博客,微博)說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于微信公眾號人弗財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人弗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