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宋琪 吳可仲 北京報道
2020年10月14日,在第13屆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全球400余家風能企業聯合發布了《風能北京宣言》(以下簡稱“《宣言》”)。
《宣言》提出,綜合考慮資源潛力、技術進步趨勢、并網消納條件等現實可行性,為達到與碳中和目標實現起步銜接的目的,在“十四五”規劃中,須為風電設定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空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于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
同時,《宣言》發出5點倡議,包括設定支撐碳中和目標的產業發展規劃、依法建設良好產業政策環境、將風電打造成綠色復蘇新動能、推動電力消費側的綠色革命、建立更加緊密的國際合作機制等。
“這次的《宣言》,其實相當于未來風電發展的路線圖,當然也是為了踐行碳排放目標。”業內人士如此告訴《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
今年9月,中央高層公開表示,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市場反應強烈
值得注意的是,從過去5年全國風電年新增裝機的數據來看,本次提出的5000萬千瓦目標將市場規模擴大了1倍還多。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歷年數據統計,2015年~2019年的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分別為3075萬千瓦、2337萬千瓦、1966萬千瓦、2114萬千瓦、2678.5萬千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強調:“5000萬千瓦年新增裝機的口號并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也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市場信號,所有開發企業、制造企業都會按照這個目標制定他們的發展、投資規劃,還會影響金融機構、股市、貸款、銀行等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同時國家規劃也會對各地規劃產生影響,接下來電網的送出計劃、電網的送出條件等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措施都可能做出調整。”
突然的市場利好及行業信心最先刺激到敏感的資本市場。或許是受此影響,10月14日,風電概念板塊異動領漲,多家風能企業股價上漲。
其中,雙一科技(300690,股吧)、泰勝風能(300129,股吧)、金雷股份(300443,股吧)、易事特(300376,股吧)漲幅分別達到20.02%、20%、17.2%、12.58%,金風科技(002202,股吧)、大金重工(002487,股吧)、東方電纜(603606,股吧)、天順風能(002531,股吧)等企業股價漲幅達到10%。
5000萬目標能否實現?
然而,市場狂歡的熱度還未褪去,質疑聲已經出現。根據業內預測,即使在今年搶裝的火熱行情下,年新增裝機規模大概為3000萬千瓦,距離5000萬千瓦的目標尚有距離,再加上風電馬上步入平價,少了補貼政策催化這一劑強心針,5000萬千瓦的目標真的能實現嗎?
“從當前的條件來看,要實現5000萬千瓦的年裝機可能有困難,但其實無論政策或技術的障礙都是可以克服的。這不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設立了目標才有可能朝著目標前進。”秦海巖說道。
根據氣象部門的資源評估,僅全國陸上風電經濟技術可開發量就達到了51億千瓦。秦海巖稱:“從資源開發潛力的角度看幾乎沒有天花板。”
據了解,全球風能資源技術開發潛力約為當前全球電力需求的40倍,而絕大部分資源尚未開發利用,中國已開發風能資源不到蘊藏量的5%。在當前技術水平下,僅“三北”地區風能資源儲量就超過40億千瓦,通過本地消納與跨區平衡,可提供低成本的電力供應;而中東南部風能資源儲量近10億千瓦,因地制宜集約節約發展潛力巨大;并且在未來5年,海上風電有能力實現規模化、平價化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從成本支撐的角度來看,支撐5000萬千瓦裝機也是足夠的。三北地區每千瓦風電場投資為6000元,有一些都降到5500元,甚至更低。在目前發電4000小時的情況下,度電成本大概是0.16元。相對困難的中東南部,在每千瓦造價8000元、發電小時2500元的情況下,度電成本大概是0.34元。”
“5000萬千瓦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達到這個目標可能會經歷一個爬坡的過程,先是3000萬千瓦,然后4000萬千瓦、5000萬千瓦……隨著技術的更成熟,就能夠觸及目標。”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十四五’大家對風電看清了方向,統一了思想。如果市場看不到希望,大家肯定不會投那么多錢。所以信心很重要,先有信心,后有市場,然后有技術創新,再進一步推動市場擴大,把信心夯實,進入一個良性循環。要是沒有信心,就進入惡性循環。”遠景能源一位高管告訴記者,“5000萬千瓦的裝機目標也好,遠景能源提出的1毛度電成本也好,我們應該看到其中的勇氣和信心,這對行業也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編輯: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