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全球健康體系建設與共治成為全球矚目話題。
在近日于上海奉賢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特別論壇——首屆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上,眾多國際組織、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界專家和精英展開跨界對話,深度探討全球健康體系建設價值以及實現路徑。
全球健康挑戰形式嚴峻健康體系建設刻不容緩
2020年疫情的發生,讓人們深刻意識到全球健康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在論壇致辭時表示,2020年,全球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疫情波及210多個國家地區,影響了70多億人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新的挑戰。打贏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是全球合作抗疫的當務之急。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深中國戰略顧問、北京代表處代理負責人戴維仁也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全球正在遭遇嚴重的挑戰。
他說,一直以來,全球關鍵健康指標穩步向好,五歲之前死亡的兒童越來越少,因分娩而死亡的女性數量也穩步下降,越來越少的家庭掙扎在溫飽線,越來越多的女孩可以去上學。
“如今30年的穩步發展卻突然陷入停滯,如果我們不能以前所未有的緊迫感開展合作,那么世界將面臨急劇的倒退。”戴維仁說,蓋茨基金會上個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新冠疫情使4000萬人重新陷入貧困,全球兒童疫苗接種率原本已達到84%,而今卻倒退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短短25周的時間讓25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他進一步警告說,新冠肺炎正在迅速抹煞社會和經濟平等方面取得的來之不易的進步,加深種族、地域、性別和財富鴻溝。當前人們面對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如何重啟進步,讓世界回歸正軌。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此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就疫情的健康挑戰和健康管理發表深刻觀點。
此次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上,薛瀾教授發表了題為“風險治理導向的新冠疫情防控”主旨演講。他指出,全球健康治理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局面。疫情發生后,往往是各種政府組織、專業組織、社會組織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發言權,但是誰都沒有完整的控制權,最終因為觀念的不一致、利益的不一致,最終導致危機的解決難以達成統一的解決方案。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有力地證明薛瀾教授教授的觀點。事實上,不僅是疫情和流行病,全球健康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此間,有觀點就認為,疫情終會成為過去式,但婦女兒童、弱勢群體的健康等諸多全球性健康問題依然存在。
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藥物發展室主任俸靈林指出,中國人工流產的狀況是,2018年預計實際的人工流產數量有1400萬,這意味著國家每年孕育新生兒的數量和被終止妊娠的胎兒數量相近。重要的還有,流產對婦女健康影響非常大。因此有效避孕、維護婦女生育權等依然任重道遠。
在眾多專家看來,推進全球建設體系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只有構建人類健康共同體,才能更好佑護人類共同的健康、安全與幸福。
以合作推進建設與共治
如何才能有效實現全球健康體系建設與共治?與會嘉賓給出了各國通力合作的實現路徑。
戴維仁認為,全球挑戰需要全球的解決方案,成功的關鍵在于創新、平等、合作。他說,應對疫情需要科技創新,但僅靠產品創新是無法遏制疫情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成為大流行中巋然不動的堡壘。消除疾病威脅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每個地方都消除它。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縮小富國與窮國之間的疫苗鴻溝。
“這也是為什么全球合作是如此至關重要的原因。”戴維仁表示,全球合作要加速開發、生產、公平獲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以便能夠共同戰勝這一大流行病,使世界回到全球健康公平的軌道上。
薛瀾也強調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他說,全球健康治理需要各個國家的通力合作:首先要加強全球衛生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治療的藥物研制生產要大量合作,同時疫苗的研制生產配送,尤其是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要加強合作;其次要加強應對疫情的合作,要研究各個國家防控策略,加強防控策略的溝通,把不同國家好的做法整合起來制定策略;再者要協調制定各國人員貨物的標準,各個國家控制的風險水平不一樣,人員貨物交流采取什么樣的基本標準,需要探討和研究。
中國疾控中心高級顧問Lance Rodewald表示,應對疫情,全球正在加緊合作。病毒無國界,保護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至關重要,因此全球的合作也至關重要,各國可以分享知識,分享免疫流行病學的知識和發現,以及疫苗的研發。接種政策等。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 秘書處助理執行主任聶曉偉稱,疫情發生之后,該機構某資源環境研究所,創新性將資源環境未來的走向的數據模式分析方法應用到疫情分析和預測中。當前,這一方法已經對包括ANSO41個成員國家和3個科學機構進行了很好的疫情預測。
聶曉偉進一步說,應對疫情不光是醫學領域的工作,更重要的涉及到社會經濟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跨學科的合作,需要全世界的科學界聯合起來合作,共同抗擊疫情。他建議,涉及全球的疫情,是對國際合作的一個考驗,需要各國聯手應對,要建立全球疫情的聯防聯控的應急合作機制;還要有突發公共衛事件的應急響應速度;此外,包括病毒序列在內的疫情數據平臺建設也至關重要。
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國)首席代表Craig Anderson也對科學界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他說,過去傳統應對疾病的方法都是以各個學科單獨開展的,如孤井一般。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健康問題是多重疊加的,所以現在的醫療體系必須是要非常有效的對多種疾病進行管理;要對健康體系進行重組,以保證對于多重疾病進行有效管理,因此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就更大了。
世界健康基金會中國區總監、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徐健蓉則以實踐案例說明了合作的重要性。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是上海與世界健康基金會的合作共建項目,建院后,基金會將更先進的技術、知識、設備引進醫院,如今醫院的小兒腫瘤專業、小兒心胸外科專業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真正實現了護佑兒童健康的共建初衷。
PATH(帕斯適宜衛生科技組織)全球副總裁、首席科學官,世界衛生組織疫苗產品開發顧問委員會主席David Kaslow則在論壇上表示,注射疫苗是應對流行病的有效手段,但疫苗后期研發的局限性需要全球合作來解決。
“我們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尤其是來自政府部門的承諾和努力,因為這些疫苗并不是高收入人群所面對的疾病挑戰,他們可能不愿意或者很少來購買,而眾多中低收入人群卻需要疫苗。”David Kaslow指出,此外,在臨床研究方面,還需要有創新的路徑來獲得資金并推廣疫苗。
“接下來的疫苗十年當中,我們怎么辦?我們的確面臨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我們都要考慮如何實現可持續、可負擔得起的疫苗供應,來滿足中低收入國家人群的求。”David Kaslow最后的發問引人深思。
他給出的答案則是——只有伙伴關系才可以讓人類走向未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