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一場危機讓人類意識到生活常態的脆弱,更敦促人類深刻的反思,人類需要一次自我革命,用我們的行動來避免下一次危機的過早到來”,近日,以“重啟美好生活”為主題的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以下簡稱“社企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原行長馬蔚華在談到新冠疫情影響時如是說到。
馬蔚華表示,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瘟疫是與人類日影相隨的,在過去的歷史上,瘟疫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擴大于發現新航線,但是頻率加快于工業革命,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后的100多年里全球瘟疫頻繁,世界發生過20多次的重大疫情,其中8次發生在最近10年。
除疫情外,自然災害的頻發,自然環境的惡化,加劇了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包括貧困、水資源短缺、食物不足、衛生條件惡劣等社會問題突出。
這也意味著新冠疫情制后,要從多個角度去考慮資本、科技到底在未來的社會企業和影響力投資方面應該起什么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政府、企業如何協調發揮各自的作用,才能夠真正帶來最好的效果和影響。
新冠疫情之后,會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啟示,企業又該如何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呢?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國別副代表戴文德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復蘇之路,應以清潔、綠色、健康、安全和更具韌性的方式重塑經濟,應該走上實現SDGs氣候目標的道路。我們必須優先考慮有助于綠色和韌性復蘇的投資,與SDGs有關聯的投資機遇和商機不計其數。他呼吁,“我們現在需要所有人加入進來——包括企業、第三部門和個人,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復原,建設一個包容、可持續的世界。”
瑪氏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Bruno Roche認為,新冠疫情既是挑戰,又是系統變革的機遇。對企業領袖、投資者、學院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來說,應該積極對企業進行重新定位,構建雙贏互惠的創新模式。他表示,當一家企業投資于自身所處生態環境的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時,不僅要從社會責任感角度更具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將在財務回報上取得更豐厚的成果。
阿里巴巴政策研究室主任朱衛國則在數字化方面看到了疫情帶來的改變,在他看來,數字技術和數字能力對于抗擊疫情發揮了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意義上企業、市場和公共治理的邊界,催生了第三種制度樣式——數字平臺。數字平臺的超級鏈接進一步促進了更深層次的協作與治理。但他同時認為,技術的顛覆式發展帶來了繁榮,同時也帶來不平等以及對安全和倫理的焦慮,而我們的社會并未準備好應對由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其他數字技術營造的全新世界。全社會都要培育數據素養,提升數字責任,只有如此,社會才能形成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馬蔚華則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談了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責任,在他看來,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興起,推動可持續發展面臨重要的歷史時期,中國的企業家已經走上了世界的舞臺,社會企業也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家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的企業家、中國的社會企業應該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共同努力,來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新的商業文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