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在規劃建議中提到的前沿技術領域早已開始布局謀篇,正在打造多個全球“高地”。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海已經連續三年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目標是打造全球的人工智能高地。 ]
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其中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十四五’規劃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建議非常重要,這一天終于到來了!過去中國的創新為什么難做?并不是因為我們的科學家比別人笨,而是因為沒有政策保障。現在新的規劃建議從政策上為創新‘上了保險’,關鍵是看各級政府如何貫徹落實了。”
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建議中,特別提到了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上海在規劃建議中提到的前沿技術領域早已開始布局謀篇,正在打造多個全球“高地”。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海已經連續三年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目標是打造全球的人工智能高地。
在腦科學等前沿科學領域,上海同樣走在前列。未來15年內,我國的腦認知基礎研究、類腦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研究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部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
多年來,上海在腦科學和類腦研究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組建了上海市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布局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等計劃,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初步形成了腦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網絡體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表示:“生物—信息技術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從微觀到宏觀體系建設將成為未來智能社會的科技標志之一。它將打破常規、傳統和既定的做法,使我們站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待技術的發展。”
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已經成為科技創新源頭的制高點。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陶虎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生物—信息技術交叉融合(BT-IT)是未來全球信息和生命科學的科技新高地,必將為上海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未來腦與類腦智能、腦機接口、新型生物存儲技術以及集成生物光電子技術等新領域將產生顛覆性的革命。”
建議中還提到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
一位生物醫藥企業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家推出的包括上海科創板等新政,都是為了鼓勵更多中小企業積極擁抱創新。比如在生物科技領域,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有望促進企業進行更加長期的投入。”
他還表示,跨國醫藥巨頭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源于他們對創新不斷的投入。中國也應該給企業足夠的激勵,這樣才能夠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同時還應該加強產學研的交融,因為跨學科的合作會對科學創新產生重大的意義。
建議還談到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
針對科學家工作的分配機制,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表示:“科學家個體工作的分配機制是中國科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技術人員的公平分配和科學家的評價體系是前提,參與的個體科學家的工作應該受到鼓勵。”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