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潰,都是從缺錢開始。
知乎上有這么一個問題,“這世上有什么東西最可怕?”
底下最高贊回答是“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缺愛,也不是缺心眼,而是缺錢。”
忍不住的點頭。
的確,缺錢帶來的無力、無措與無奈,沒有誰能抵擋得了。
父母生病、事業受阻、孩子上學…每一項都要用錢。如果沒錢,當生活突然給你一巴掌時,你只能束手無策,根本毫無招架之力,甚至還要低三下四地東求西借,嘗盡人情悲涼。
所以說,苦點累點算什么,缺錢才是一個成年人崩潰的開始,更準確地說,是中年男人崩潰的開始。
人到中年,危機四伏。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沒有錢,連讓人依靠的底氣都沒有,也根本沒有能力去保護自己想保護的人。
所以,為了能夠撐起一個家,我們拼了命的賺錢:上班不敢遲到,下班不敢早退,臨時有事都不敢隨便請假。
可是卻難過的發現,自己又忙又累還是缺錢。
為什么會這樣?
歸根到底,都是因為90%的人只有一份死工資。
哪怕你賺得再多,工資也都是固定的,房貸、生活開銷、孩子的補習班加起來就沒了,根本攢不下錢,也經不住事。
而一旦工作沒了,剩下的就只有電費、水費、奶粉錢等數不盡的賬單了…真真是一聲嘆息!
首富李嘉誠曾說過:“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
因此,想要破局,除了賺錢,你還得想著怎么讓“錢生錢”。
01
當你還在靠死工資撐著,拼盡全力還房貸
她卻靠這一點,輕松實現了財務自由
遺憾的是,很多人都知道“錢生錢”的道理,可真正落到實處的卻少之又少。
因為大部分人認為大財才需要理,小財就只管吃飽喝足,沒有理會的必要。很多人會說,“我每個月只有兩三千的工資,花都不夠花,哪有錢理財?”
真的是這樣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算一筆賬。
假如初始資本是5萬塊,年利率10%,在22歲的時候你每月只投資1500元,會發生什么?
你會發現,30歲,你就賺到了30萬,夠全家人去國外玩好幾圈了;40歲,你就賺到了105萬,再也不擔心孩子的大學學費;50歲,你就可以賺到300萬,房子車子也都不是問題。
所以你瞧,哪怕是每個月只有1500元,只要堅持,50萬也能變成300萬!如果這段時間你的朋友、同事依然靠著死工資生活,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獲得了比別人少奮斗10年的機會!
還有人會說,“理財有風險,錢放銀行也可以啊,攢著攢著收利息也能賺錢,根本不需要理財。”
錯了!就算你兢兢業業工作,錙銖必較的攢錢,你賺到的錢也在逐年虧損。
北京師范大學的鐘偉教授曾按30年以來的數據測算出,現在的100萬,在20年后的真實購買力,只相當于今天的11萬到45萬。
也就是說,如果你手里現在有1萬塊錢,一年后這筆錢就縮水了450元。
不理財,你只能陷入“工作-存錢--人民幣貶值--再工作--存錢”的死循環,一輩子就這樣沒了,工作永無止境,手頭還是沒有錢。
然而,一說起理財,大部分人的反應是:想學,但,不會。
甚至有人會說,“不知道怎么學,而且感覺學起來很難。”
理財「高門檻」、「高專業度」、「高風險」的特性令不少人望而卻步。
不過,實踐才有發言權!
真正理過財的人卻說,理財一點兒也不難,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方法,人人都能通過理財賺錢。
我身邊,就有個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她通過理財,畢業3年買車買房,8年實現財務自由,完美超越同齡人:
22歲大學畢業,她進入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做了一名普通的業務員,月薪3000,入不敷出;
3年理財后,做到完全不花父母一分錢,在一線城市買車買房;
27歲,她憑著優異的理財業績當上了渣打銀行最年輕的白金支行行長之一;
30歲,她成為金融行業“塔尖”上的人,擔任平安銀行(000001,股吧)私人銀行超高凈值部總經理,專門幫億萬富翁們理財;
而現在,她是大家公認的理財女神,創立7分鐘理財,幫助無數普通人“錢生錢”。
她就是——羅元裳。
02
從月光族到年入百萬的銀行行長
她說,理財可以很有趣,賺錢可以很簡單
在剛出來工作的前幾年,羅元裳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成為了一名北漂,每月拿著微薄的固定工資,月光成了常態,信用卡也是負債連連。
雖然每天省吃儉用,卻還是沒有錢,幾乎每個月都要發愁,怎么樣才能還上下個月的賬單。
缺錢的焦慮讓她崩潰,也讓她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只能越來越窮,根本攢不下錢,必須要改變現狀。
窮則思變,她想到了理財。
故從那一刻起,她開始有意識地理清自己的財務狀況,每天下班熬夜自學各種理財規劃師課程,并嚴格按照里面的方法為自己做財務規劃報告。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理財的門門道道,她毅然從好不容易考進的農行辭職,進入國際銀行—渣打銀行,專攻富人理財方向。
隨著不斷在投資理財市場上摸爬滾打,她逐漸積累了豐富實用的專業知識,更掌握了實操性強,回報率高的技巧和方法。
慢慢的,她對自己財務的規劃越來越清晰,存款也越來越多,對于生活,她也越來越從容自信。
當同齡人還在因缺錢而焦慮時,她早早地就通過投資理財實現收益翻番,更因理財業績出眾,在27歲時當上了渣打銀行最年輕的支行行長,掌管富人億萬資產,個人更實現了財務自由。
可以說,是理財改變了她的人生,而她也想用理財,來幫助更多普通人實現人生逆襲。
03
40歲寶爸一夜被裁,生活山窮水盡
理財幫他輕松賺到一年工資,重獲新人生
隨著與越來越多的富人接觸和交流,她真的確定:
越有錢的人,越懂得利用理財讓“錢生錢”。
相反,身邊很多“缺錢”的窮人金錢觀保守,對理財存在太多誤區:
有的人根本沒有理財的觀念,認為財富就等同于攢錢;
有的人嫌麻煩放棄了理財;
還有的人被復雜的產品、起伏的收益率、無從把握的投資風險等困擾;
她深深感覺到,中國很缺乏的一項教育,就是理財教育。也是在那一刻,她決定退出銀行業,轉向大眾理財科普。
于是,她創辦了“七分鐘理財”,下定決心幫助更多普通人學會理財、認清理財,通過理財賺錢,并堅決不賣任何理財產品。
▲七分鐘理財團隊
她認為,理財并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普通人,哪怕沒有什么錢,也完全可以從小錢一點點積少成多。因為她自己就是這樣實現財務自由的。
創立“七分鐘理財”以來,很多想理財又怕虧錢的小白在她的點撥下學會了保本策略,通過一些收益高但風險低的投資方式均獲得了30-100萬不等的收益,成功擺脫“窮忙”。
而許多虧損嚴重的理財“老司機”在聽了她的分析后,也在第二個月資產翻番。
他們驚訝地發現,原來理財學起來一點兒也不難,只要掌握了科學方法,人人都能通過合理配置資源,讓手中有限的錢財流動起來,實現財富的不斷增值。
▲羅元裳在各大理財節目進行分享
因為名聲在外,有個剛失業的寶爸老李找到了她,她和對方聊了1個小時。
原來老李工作的收費站因為改制突然被撤銷了,本以為拿到鐵飯碗的他,在40歲時瞬間下崗,沒有任何征兆。
禍不單行!失業沒幾天,老李的母親就因為心臟病住院了。才一周,就花了小十萬,家里存款瞬間只剩2萬多。
老婆沒工作,家里吃喝拉撒,孩子的學習支出都得靠他,沒辦法,他去投了基金,希望通過基金的高收益讓自己快速賺錢。
沒想到,最近收益率嚴重下跌,他不僅沒賺,還把所剩不多的錢賠了進去,心痛不已。
羅元裳聽完后,趕忙說到:你這是吃了不懂“康波理論”的虧啊~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生黃金30年,一定能趕上3次特別大的經濟周期,如果你能掌握其中一個的話,就有可能讓自己的人生翻盤。
隨后,她為老李量身定制了一份理財方案,并建議他不能迷信高收益,要做資產配置,要把各類資產分散風險。
在羅元裳的指導下,老李重新規劃投資類目,漲幅高達22.36%,8個月過去了,資產翻了3倍,光是收益的29萬,就相當于自己工作一年的工資。
04
不講理論,只教富人賺錢方法
銀行行長手把手帶你躺著多賺50萬
人人都缺少一堂人生理財課。
要想讓自己富有起來,千萬別想著只靠死工資,而要學會讓手頭的收入為你“錢生錢”。
一樣的本金,不同處理方式,產生的收益是天差地別的。
這就是學會理財的意義。
過去,只有富人能享受到系統的學習,但現在,羅元裳希望盡可能讓更多人通過理財,掌控自己的生活。
于是,她把十幾年的理財經驗和10萬用戶的經驗教訓融會貫通成《銀行行長教你富人賺錢方法》線上課程,首次面向大眾進行分享。
從“懶人理財賺錢法”“定投目標設置”“躺賺的萬能組合”“理財避險”等模塊,手把手教你正確的理財思維,輕松學會“錢生錢”。
課程內容特別實用,全是羅元裳自己切身經驗積累的寶貴干貨。
比如,只需要10分鐘,你就能看懂各個理財產品的收益曲線;哪怕收益率達到了最低谷,她還是有辦法讓你賺錢;還有老司機都不知道的理財禁忌,教你避免踩坑……
除了這些實打實的收益,她還會教你“薅羊毛”。
比如掌握了一個萬能的定投組合,躺著就能賺錢;又忙又窮又懶的上班族這樣投,3招就能賺錢…
學完課程之后,你會發現原來你以前慎重買的理財產品根本不賺錢,相反,掌握好2個小技巧,你睡了,錢還能幫你生錢!
當你還在為缺錢焦慮,拼命奮斗時,你的同齡人卻因為會理財躺賺百萬千萬!你的一個決定,等于你人生一半的努力,如此超值,何樂而不為?
點擊下方圖片,立即訂閱課程↓↓↓
七分鐘理財CEO
前渣打銀行行長
15年理財行業實戰專家
曾幫助10萬+家庭打理錢財的權威人士
親自授課
12堂視頻課程 永久回看
只要99元
每天只需10分鐘
讓你遠離金錢焦慮
抓住人生不多的致富機遇!
四大你不能拒絕這堂課的理由
課程大綱搶先看↓
不是有錢了才理財,而是理財了才會有錢
理財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必備技能
掌握了方法,人人都可學會
七分鐘理財CEO
前渣打銀行行長
親自授課
15年理財行業實戰專家
曾幫助10萬+家庭打理錢財的權威人士
12堂視頻課 永久回看
原價199元
限時特惠只要99元
每天只需10分鐘
即可遠離金錢焦慮
抓住人生不多的致富機遇!
你是想讓自己辛辛苦苦工作賺的錢為你產生收益,還是想讓它靜靜躺著,不斷貶值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