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實體融資需求回升與財政發力共振影響下,10月金融數據尤其是結構數據依舊亮眼,體現為 一是社融增速進一步提升至13.7%;二是信貸總量不及預期但結構繼續改善,企業和居民中長貸延續同比高增;三是信貸放緩與財政資金淤積共致M2回落,但M1增速攀升1個百分點至9.1%,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明顯好轉。10月國內社融增量同比多增5493億元,存量增速升至13.7%,刷新2018年以來新高。從分項看,政府債券同比多增3060億元,依舊為本月社融增速走高的最大貢獻因素;此外,受益實體經濟持續修復融資需求回升,疊加惠企金融扶持政策顯效,人民幣貸款和直接融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企業債券融資)分別同比多增1193和1238億元,也對社融提供重要支撐">
需求將成為拉動信用擴張主動力
2020年10月貨幣數據的點評
全文共2895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文 財信研究院 宏觀團隊
胡文艷
投資要點?
>>??核心觀點:實體融資需求回升與財政發力共振影響下,10月金融數據尤其是結構數據依舊亮眼,體現為:一是社融增速進一步提升至13.7%;二是信貸總量不及預期但結構繼續改善,企業和居民中長貸延續同比高增;三是信貸放緩與財政資金淤積共致M2回落,但M1增速攀升1個百分點至9.1%,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明顯好轉。隨著經濟繼續向潛在水平回歸,預計貨幣政策維持“緊平衡”,降息降準均難現,國內經濟“爬坡”與政策“退坡”已步入交接期。
>> 財政發力與實體需求回升共振,社融增速或已行至年內最高點。10月國內社融增量同比多增5493億元,存量增速升至13.7%,刷新2018年以來新高。從分項看,政府債券同比多增3060億元,依舊為本月社融增速走高的最大貢獻因素;此外,受益實體經濟持續修復融資需求回升,疊加惠企金融扶持政策顯效,人民幣貸款和直接融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企業債券融資)分別同比多增1193和1238億元,也對社融提供重要支撐。往后看,政府債券貢獻趨降疊加金融防風險強化,預計年內社融增速高點已現,但實體需求持續增強,社融增速回落幅度或有限,預計全年約增長13.5%左右。
>> 監管收緊拖累信貸增速放緩,中長貸繼續高增顯示實體需求不弱。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6898億元,同比多增285億元,存量增速為12.9%,較上月降低0.1個百分點。其中,受金融防風險力度加大影響,非銀金融機構貸款和票據融資分別同比減少741和1338億元,仍是信貸增長放緩的主因;同期企業和居民中長貸款繼續保持高增,反映實體需求仍在修復。從企業端看,在服務業加快恢復、工業利潤大幅改善和惠企政策顯效共同影響下,企業投融資需求明顯回升,企業中長貸同比多增1897億元,連續8個月同比多增1800億元以上。從居民端看,受部分城市房地產銷售維持韌性影響,居民部門仍在小幅加杠桿,如居民新增中長貸同比多增472億元,連續5個月保持多增。預計未來兩個月信貸增速維持穩定,全年約增長13.1%。
>> 信貸放緩和財政資金淤積是M2回落主因,企業盈利改善推動M1大幅攀升。10月M2增速為10.5%,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與社融增速背離,一方面源于財政資金支出偏慢,財政存款同比多增3499億元,不利于M2提高,但同期政府債券發行維持高位卻推升了社融;另一方面本月信貸增速放緩,導致貸款創造存款的信用貨幣創造減慢,也對M2形成拖累。10月M1增速較上月大幅提高1個百分點至9.1%,既與企業盈利持續改善密切相關,同時財政資金下撥后,變成機關團體活期存款,帶動包括機關團體在內的其他單位活期存款增速提高較快,也對M1回升提供重要支撐。
>> 貨幣政策展望:維持“緊平衡”,信用精準導向,降息降準均難現。10月金融數據尤其是結構數據向好,顯示經濟延續穩定恢復增長態勢,結合近期易綱行長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預計后續貨幣政策維持“緊平衡”、邊際緊的概率大于松。量的方面,年內降準概率很低;價的方面,預計年內降息基本沒有可能。前三季度國內宏觀杠桿率大幅提高約24.7個百分點,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國內經濟“爬坡”與政策“退坡”已步入交接期。
正文
事件:2020年10月份,社融增量為1.42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增5493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68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85億元;貨幣供應量M1、M2分別同比增長9.1%、10.5%,增速較上月末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和降低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5.8和2.1個百分點。
一、財政發力與實體需求回升共振,社融增速或已行至年內最高點
10月份國內社會融資(簡稱社融,下同)增量為1.42萬億元,同比多增5493億元(見圖1);存量增速為13.7%,較上月提高0.2個百分點,繼續刷新2018年以來新高(見圖2),顯示國內實體融資持續擴張。
從分項看,受益地方政府專項債和國債發行維持高位,政府債券同比多增3060億元,依舊為支撐本月社融增速走高的最大貢獻因素;同時實體經濟持續修復融資需求回升,疊加提高融資便利性、拓寬融資渠道等惠企金融扶持政策顯效,人民幣貸款(社融口徑)和直接融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企業債券融資)分別同比多增1193和1238億元,也對社融抬升起到重要支撐(見圖3)。其他社融分項中,受央行加大金融防風險力度影響,表外融資尤其是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貢獻明顯下降,如后者本月同比減少36億元,結束連續7個月大幅多增態勢,同期在信托監管收緊約束下,信托貸款也還在繼續收縮。
往后看,預計年內社融增速拐點已現,未來兩個月社融增速大概率小幅回落,全年約增長13.5%左右。一是政府債券對社融的貢獻趨于下降。如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目標,11-12月國內剩余政府債券凈融資額度約1萬億元,若全部發完,月均同比多增額仍較本月有所下降(見圖4)。二是隨著央行繼續加大金融防風險力度,表外融資收縮壓力有所增加;三是受市場利率抬升制約,企業債券融資對社融的貢獻或趨弱;四是已出臺的惠企政策持續發力,疊加實體融資需求繼續回暖,信貸對社融的支撐仍偏強。
二、監管收緊拖累信貸增速放緩,中長貸繼續高增顯示實體需求不弱
10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6898億元,同比微增285億元(見圖5);存量增速為12.9%,較上月降低0.1個百分點,總量數據低于市場預期。其中,受金融防風險力度加大影響,非銀金融機構貸款同比減少741億元,票據融資同比減少1338億元,連續5個月縮水,仍是信貸增長放緩的主因;同期企業和居民中長期貸款繼續保持高增,反映出實體投融資需求整體仍在修復(見圖6)。具體來看:
企業端,在服務業加快恢復、工業利潤大幅改善和惠企政策顯效共同影響下,企業投融資需求明顯回升,中長貸和短貸均延續改善態勢。10月企業部門貸款同比多增1073億元(見圖6)。其中,受益工業企業利潤連續4個月保持雙位數增長、國內服務業加快恢復,疊加央行信貸政策持續向實體經濟傾斜,企業投融資意愿和需求明顯增加,非金融企業中長貸和短貸分別同比多增1897和少減341億元,前者已連續8個月同比多增1800億元以上(見圖7),毫無疑問為年內信貸最強支撐力量;受監管繼續打擊資金套利與空轉影響,票據融資同比減少1338億元。
居民端,受部分城市房地產銷售維持韌性影響,居民部門仍在小幅加杠桿。10月居民部門貸款新增4331億元,同比多增121億(見圖6)。其中,受居民收入增長偏慢、海外疫情未退下消費恢復緩慢影響,居民短貸同比減少351億元,結束連續6個月改善的態勢(見圖8);受益部分城市房地產銷售維持韌性(如10月一線城市房地產成交面積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居民新增中長貸4059億元,同比多增472億元,連續5個月保持多增。
預計未來兩個月信貸增速維持穩定,全年約增長13.1%。2020年1-10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16.9萬億元,同比多增2.66萬億元。按照易綱行長在陸家嘴(600663,股吧)論壇上的發言,今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近20萬億元,從增量看,11-12月剩余信貸額度在3.05萬億左右,高出去年同期5200億元,顯示信貸投放節奏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從增速看,上述20萬億新增信貸規模,對應2020年末增速為13.1%,較10月末增速回升0.2個百分點。
三、信貸放緩和財政資金淤積是M2回落主因,企業盈利改善推動M1大幅攀升
10月末M2同比增長10.5%,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見圖9),再次與社融增速出現背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基建儲備項目不足、地方政府擴大投資積極性不高影響,財政資金支出偏慢,本月財政存款高達9050億元,同比多增3499億元,不利于派生出可以計入M2的居民與企業存款,但政府債券發行維持高位會推升社融規模,導致M2增速與社融增速出現背離;二是受央行加大金融防風險力度影響,本月信貸增速放緩,導致貸款創造存款的信用貨幣創造減慢,也對M2形成拖累。
10月末M1同比增長9.1%,較上月大幅提高1個百分點(見圖10),刷新2018年2月以來新高。其中,單位活期存款占M1的比重超過80%,其增速由9月的7.6%提高至10月的9.0%,是M1大幅回升的主因。單位活期存款增速持續回升,一方面與企業盈利持續改善密切相關,因為根據歷史經驗,企業經營活動越好,現金和資金流越多,活期存款也就越多,反之則相反;另一方面,財政資金下撥后,變成機關團體活期存款,帶動包括機關團體在內的其他單位活期存款增速提高較快(見圖11),也對M1回升提供重要支撐。
預計11月末M2增長10.6%左右,全年約增長10.6%。一是翹尾因素在10月和全年分別降低0.8和提高0.4個百分點,不利于10月M2增速提高,但有利于全年M2保持穩定;二是年內已出臺的惠企金融政策繼續顯效,疊加實體需求回升,國內信用貨幣創造有望加快,對M2形成支撐;三是根據歷史經驗,11月財政存款將環比回落,有利于M2提升。
四、貨幣政策維持“緊平衡”,信用精準導向,降息降準均難現
10月金融數據尤其是結構數據向好,顯示經濟延續穩定恢復增長態勢,繼續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此外,結合近期易綱行長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央行發言人提到下一階段貨幣政策重點是“用好用足現有優惠政策”,預計后續貨幣政策維持“緊平衡”、邊際緊的概率大于松,信用加大精準導向,降息降準均難現。具體看:
一是量的方面,年內降準概率很低。預計繼續維持總量適度,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近期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以平滑短期資金面的波動,表明沒有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的意圖。因為從1-10月整體看,社會不缺資金,而是相反。優質企業憑借政策“東風”,從銀行借入低價資金,然后買入銀行理財產品,實現“套利銀行”操作。
二是價的方面,預計年內降息基本沒有可能,降低利率主要抓手在金融機構讓利。因為前三季度國內宏觀杠桿率大幅提高約24.7個百分點,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四季度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動用利率工具的必要性明顯下降。此外,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會加劇資金漏損問題,導致資金大幅涌入樓市、股市或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不僅對實體經濟支撐力度有限,還會繼續加大金融風險,或得不償失。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