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關于延遲退休,根據近日出版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未再出現“區分對待”字眼,專家表示,此前熱議的“女性率先延退”直至男女同退思路或有所改變,男女同步實施延遲退休的可能性更大。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 ?者丨李燚
編? ?輯丨周上祺
熱議多年的“延遲退休”,這次真的要來了!
根據近日出版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以下簡稱《學習輔導百問》),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作出的“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部署,《學習輔導百問》作出了如下解釋:“十四五”期間,將綜合考慮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供給狀況、社保基金收支等因素,出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這意味著,未來五年內,延遲退休方案將有望落地執行。那誰會是第一批延遲退休人員呢?
今年9月,人社部在“答網民關于延遲退休政策的來信”時表示,其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適應人口老齡化和預期壽命延長的需求,“認真研究相關政策措施”。
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對比以往的表述,延遲退休政策思路或許有新變化。近日出版的《學習輔導百問》關于延遲退休的表述,未再出現此前熱議的“區分對待”字眼,而是表示將“按照小步慢走、彈性實施、強化激勵的思路,堅持統一規定同自愿選擇相結合,小幅逐步調整,以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這意味著,此前熱議的“女性率先延退”直至男女同退思路或有所改變,男女同步實施延遲退休的可能性更大。
圖/圖蟲
未提“區分對待”
早在2012年6月,延遲退休就被提上議事日程。2013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漸進式延遲退休”的改革方向。
但究竟如何“漸進式”延遲退休,一直未有具體方案出臺。2016年,時任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公開表示,正在制定的延遲退休方案將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小步慢走、逐步到位。二是區分對待,分步實施;三是事先預告,做好公示。
由于我退休制度中男女退休年齡并不相同,男性是60歲退休,女職工是50歲退休,女干部是55歲,因此當時主流看法是建議男女區分對待,“女先男后”實施延遲退休政策。
時任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解釋“區分對待,分步實施”這一原則時也表示,“不是對所有社會群體同時實行延遲退休,我們會選擇現在退休年齡相對偏低的群體,從這部分群體開始逐步實施。”
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近日出版的《學習輔導百問》中關于延遲退休的表示,未再提及“區分對待”字眼,而是表示將“按照小步慢走、彈性實施、強化激勵的思路,堅持統一規定同自愿選擇相結合,小幅逐步調整”。
對此,褚福靈在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小步慢走”仍是沿用原來的思路,即一年只延遲幾個月,通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逐步達到目標年齡。
“彈性實施”,則是與“強化激勵”相配套的政策。褚福靈進一步解釋稱,即政策會給出一個最低、最高的退休年齡區間,讓大家做選擇,進而在退休金計發上體現多繳多得的導向。比如美國的退休年齡區間是62-70歲,正常退休年齡是66歲。在正常退休年齡退休的人,可拿到全額養老金;低于或高于正常退休年齡的人,拿到的則是減額養老金或超額養老金。
“未提‘區分對待’,言下之意是不論男女,采取一套辦法同步調整退休年齡,但在速度、幅度上體現差異。如女性延遲退休速度可以比男性稍快一點,進而逐步縮小男女退休年齡差距,這樣既相對公平無形中減少了改革阻力,也避免了制度的碎片化。”褚福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男女退休年齡或同步延遲?
據媒體報道,目前業內較認可的延遲退休方案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方案是把男女退休年齡同步延遲,第二種方案是先把男女退休年齡統一,然后再一起延遲。
從目前政策導向看,第一種方案可能更吻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齊傳鈞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如果先把男女退休年齡統一再一起延遲,幾年內女性延遲退休年齡快速提高3-5歲,雖然是一步到位了,但與漸進性延遲退休的政策目標不符合。
“既然沒提‘區分對待’,就應該要男女同步實施,通過控制節奏來逐步減小男女退休年齡差距。”齊傳鈞舉例道,比如可以女性一年延長4個月,男性一年延長3個月。相當于女性3年延遲退休年齡1歲,男性4年延遲退休年齡1歲,通過大約幾十年的時間,再把男女退休年齡逐步延遲到目標年齡,比如65歲。
不過,在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劉萬看來,即使男女同步實施延遲退休,但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里保持男女差齡退休的政策仍有必要。鼓勵生育政策正在推行,加之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女性在協調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方面還面臨很大的壓力,故目前實行與男性完全相同的退休年齡的時機還不成熟。
“女性較早領取養老金,可視為對女性的無酬性家庭勞動的一種津貼和補償。”劉萬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只有當替代家庭照看模式的公共福利事業充分發展,社會性照看老幼的服務體系完善起來,越來越多女性可從家庭勞動和傳統分工模式中擺脫出來后,實現男女同齡退休才會水到渠成。
據褚福靈介紹,根據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男女法定退休年齡同頻的約占2/3,不同頻的約占1/3,總體上男性退休年齡年齡比女性要高一些。
來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朱華熊、陽甜
對年輕人就業影響有限
“老人延遲退休,會不會擠占年輕人就業崗位?”“35歲找工作都難,如果延遲退休到65歲就更別提了”……每每延遲退休聲音一出來,關于年輕人、老年人找工作難的聲音充斥于網絡。
今年年中,張倩(化名)所在的事業單位由于一批60后員工集中退休,她所在的單位招錄新人比例較往年擴大了5倍,達到有史以來最多。
據統計,2011-2019年,我國每年有近450萬-945萬人邁進65歲以上人口的行列。延遲退休對就業市場到底影響幾何?
“對于張倩這種有固定編制的體制內單位而言,延遲退休對年輕人就業會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也有限。”齊傳鈞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因為我們實施的是‘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相當于一年只延遲幾個月,職位空缺速度并不會明顯放緩。從就業總量來看,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速度“快”,與漸進式延遲退休“慢”“長”的過程相呼應,形成了一定的“對沖效應”。
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會創造新的崗位需求。數據顯示,近7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每年都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所以,工作崗位總量不是固定不變而是動態增長的,不存在誰擠占誰工作崗位的問題,老年人和年輕人適合的崗位也并非簡單的線性替代關系。”齊傳鈞說。
2019年,我國養老保險撫養比(在職人數/退休人數)為2.65:1,即接近3個人養1個人;如果不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學習輔導百問》一書披露,到2050年養老保險撫養比將下降到1.03:1,幾乎是1個人養1個人,年輕人尤其是在崗職工的負擔壓力可能而知。
來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楊華磊等人做的一項測算結果顯示,在當前給付確定的養老制度下,相比不延遲退休,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不僅沒有擠占當前和未來的勞動人口福利,反而改善了勞動人口福利。
其中的機制是,延遲退休提高了人均收入,進而提高用于消費、儲蓄、撫養孩子和贍養老人的支出,改善了勞動人口福利。同時,延遲退休降低每個勞動人口的撫養和贍養負擔,在人均收入不變下,進而增加了個人消費和儲蓄的份額,改善了勞動人口福利。
能否填補養老金收支缺口?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由2014年的15.5%,快速提升到2019年的18.1%。去年一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新增了439萬人,而16-59歲勞動力人口則下降了89萬。
眾所周知,人口老齡化是影響社會保障支出的主要因素。《學習輔導百問》一書預測,在現行制度框架下,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計到2029年當期將出現收不抵支,到2036年左右累計結余將告耗盡。
因此,延遲退休政策的適時出臺,也被認為是解決養老金收支難題的一劑“良藥”。根據《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的研究估算,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遲1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合計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
但受訪專家均認為,延遲退休可以推遲養老保險資金缺口來臨的時間窗口,并緩解養老保險資金缺口規模,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養老保險資金缺口問題。
據劉萬測算,假定從2025年起以“每1年延遲3個月”的節奏,將男(女)性養老金正常領取年齡分別從60歲提高至2049年的65歲。研究發現,延遲退休為2050年爭取到了近25%的制度贍養比下降空間,養老壓力高峰期大大推遲。
“特別是短中期內的政策效果強烈,2050年前每年養老金收支缺口將會因此減少40%-70%。”劉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但2050年后,延遲退休的遠期效果開始明顯減弱,表明延遲退休難以避免未來養老金的巨額收支缺口。
人社部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達到54623億元。但萬億存量養老金背后,是各級財政不斷“輸血”的結果。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梳理,1998-2017年,各級財政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的補貼總額達4.11萬億元,幾乎與同期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4.39萬億元的滾存結余相當,相當于超九成養老金結余來自財政補貼。
如何維持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劉萬建議給出了五點建議:
一要漸進式延遲正常退休年齡,將養老金收支失衡的巨大壓力向后推遲,以“時間換空間”;
二是穩定每年財政向養老金轉移支付預算,減輕未來財政兜底壓力;
三是加快養老金的投資運營步伐,做好國資劃撥,不斷做大基金規模;
四要適當控制養老金替代率的上升幅度,減輕基金支出壓力,同時適度下調養老金費率,減輕企業用工成本,擴大社會就業,夯實繳費基數;
五要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擴大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第二支柱覆蓋范圍,推動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等第三支柱的建設,減輕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依賴性。
本期編輯 黎雨桐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