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提高“北京服務”競爭力,北京需做大做強政府服務競爭力,護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謀劃布局之年,各地都基于自身獨特優勢、緊鑼密鼓地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作為首善之區的北京,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更是被看作是把脈我國未來五年、甚至十五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指標之一。
11月28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會指出,用科技為服務業注入新活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不斷提高“北京服務”競爭力。
提高服務競爭力北京優勢明顯
提高“北京服務”競爭力,這是北京基于自身優勢而做出的選擇。一方面,北京高校林立、科研院所在數量與質量上,是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另一方面,北京的總部經濟規模,對全國資源的吸引力也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這都使北京在構建現代服務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根本上講,提高“北京服務”競爭力是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原力。正所謂政府搭臺、經濟社會主體唱戲,各司其職、相得益彰,才能培育出更多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
政府搭臺并非是政府簡單地搭建各類平臺,提供各種資源、資金等,而是要求政府必須將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作為探索北京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通過其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經濟社會主體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北京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制度場域。
防護性保障體系提高北京容錯能力
政府服務競爭力突出體現在兩個體系,一個是防護性保障體系,一個是透明性擔保體系,這兩大公共服務體系搭建起開放型社會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所謂防護性保障體系,其實就是為社會營造一個試錯、容錯的制度體系,使經濟社會始終保持開放和活力。
北京明確實施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堅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智能汽車、醫藥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打造“北京智造”等。這些高質量創造性產業和服務,恰是經濟增長的秘密所在,也最需要保障有力的試錯、容錯機制。
為此,北京要提高服務的競爭力,不僅要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將更多資源向公共民生傾斜,而且還要在個人破產制度、企業破產制度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以提高整座城市的試錯容錯能力。
透明性擔保體系激發北京創新活力
透明性擔保體系,涉及的是一個公開、透明、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問題,這主要是為了保障經濟社會主體自愿加入到創造性的經濟社會活動中。
公開透明的公共服務,有助于降低整個經濟社會的運行成本。基于《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引入集體訴訟、辯方舉證、爭議和解制度等,旨在為經濟社會主體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激勵和激活經濟社會主體的創造性內生活力。因此,透明性擔保體系建設是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保障,是北京市政府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護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關鍵,有助于降低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資源錯配風險。
當前北京提出“兩區”、“三平臺”發展戰略,推動天竺綜保區、生命科技園、CBD、金盞國際合作區、運河商務區等重點園區建設,推動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高水平建設等。這一系列舉措都是北京為經濟社會主體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要保障這些平臺能出成績、克服掉一些關鍵的“卡脖子”技術,關鍵要看這些平臺設計的機制是否有完善的透明性擔保體系。唯有搭建起完善的透明性擔保體系,“兩區”、“三平臺”等戰略平臺才能有效夯實北京的“四個定位”,陪襯得起北京的“四個服務”。
總之,城市競爭力根源于經濟社會主體活力的激情四射,而經濟社會主體活力的激情四射、碩果豐盈依賴于一個城市經營者的服務競爭力。為此,提高“北京服務”競爭力,北京需做大做強政府服務競爭力,護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如此,提高“北京服務”競爭力方有了有力抓手與可靠憑恃。
□劉曉忠(財經專欄作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