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我們面臨的環境日益復雜,危和機并存,危中有機。”12月12日,中投公司副總經理兼副首席投資官郭向軍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隨著新冠疫苗即將問世,疫情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在下半場的去“傷疤效應”過程中,增長仍然是稀缺的,產業安全是重要的,機會仍然是存在的。
郭向軍指出,雖然全球主要經濟體在政策的呵護下開始出現經濟反彈,但這種反彈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主要發達經濟體均實施了強力擴張的財政政策,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大程度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整體的杠桿率顯著上升,債務不會憑空消失,改變的只是分布方式,增加杠桿短期內能夠刺激經濟,但今后去杠桿將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拖累。”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的復蘇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歐美的疫情數據仍然處在高位,宏觀政策只能應急,疫情的根治主要依賴于疫苗,如果今后疫苗不能大規模使用,或者使用效果不理想,經濟復蘇還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郭向軍說。
疫情也給現有的全球化帶來了巨大挑戰。郭向軍指出,一方面,新冠疫情的暴發使得全球供應鏈的構建出發點轉向了業務的連續性,即考慮到供應鏈的安全;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逐步蔓延,逆全球化思潮涌現。同時,中美關系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不過,美國大選的結果可能給這種挑戰帶來新的變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后疫情時代的投資機遇,郭向軍認為,以下幾個趨勢值得關注:
第一,疫情顯著加快了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和全球數字化進程,凸顯了醫療衛生、科技與數字化的重要投資價值。
“疫情對許多行業帶來了重大沖擊,但是危中有機,疫情期間,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在疫情防控、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量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和不同場景的需要爆發性增長,電子商務、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線上娛樂等成為經濟的新亮點。”
郭向軍指出,多個國家也出臺相應政策,大力扶持和推動包括教育、物流、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加快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如大數據中心、5G基站、物聯網的建設,以及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后疫情時代,數字化轉型依然是長期趨勢,值得長期布局。
第二,在低利率、零利率水平的環境下,股債等大類資產將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全球發達經濟持續零利率政策造成了資產折現率的下降,對股指的估值水平得到了提升,利率水平在幾乎低無可低的情況下,股票相對于債券仍然有吸引力。同時,疫苗的迅速研發和問世是重大利好,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全球經濟的復蘇預計會延續我國的經濟復蘇路徑。”
在此帶動下,郭向軍指出,明年企業的盈利將會大幅提高。不過,他同時指出,全球股指在各大央行和政府前所未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下,今年已經上漲了近14%,估值處于高位,“長期來看,估值的長期收益水平將會出現下降”。
第三,相對于被動投資,當前積極投資更有機會,組合管理的模式取決于提供價值的方式。
“被動投資成本比較低,為投資者提供了分散化的市場敞口,它基本上是基于市場的市值的加權,體現的是對過去經濟變化的結果;而積極投資,成本相對較高,風險也比較高,它是著重評估于資產未來的投資價值。”
郭向軍指出,當前,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股票市場內不同風格、不同板塊表現出了嚴重的分化與輪動,以科技為首的板塊,受益于疫情帶來的數字化進程加快、需求前置等原因,表現遠遠超過因社交距離限制而導致需求大幅下降的傳統周期性行業的板塊。
但郭向軍說,在11月初,疫苗問世以來,成長價值的風格出現了翻轉的趨勢,當前由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引領的數字化趨勢仍然沒有發生變化,但由盈利反彈帶動的周期性、價值性板塊的持續恢復值得關注。
第四,從區域層面,看好中國和東盟的經濟發展與投資機會。
郭向軍指出,國內的消費和科技創新兩大投資主題值得關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逐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以內需為戰略支點,會積極培育超大規模的市場,促進消費升級。隨著我國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邁進,2035年我國人均收入將超過兩萬美元,所以國內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
郭向軍說,從供給方面來看,國內發展的潛力最終依賴于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創新處于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傳統制造業等亟需產業升級和智能化變革,芯片制造、高端醫療、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自動化控制、軟件等方面也亟需突破,隱含著大量的投資機會。
“東南亞地區,人口結構年輕,在勞動力供給和消費方面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同時受益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鏈的轉移,總體上經濟增長強勁。特別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將使供應鏈的銜接更加緊密,也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在基礎設施、新經濟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跟進的。”
第五,私募股權投資的風險溢價有所下降,管理人選聘和價值創造的重要性凸顯。
“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私募投資領域,私募股權投資的風險溢價出現系統性下降,但是優秀的管理人仍然可以通過投后管理提升企業盈利,進行價值創造,所以管理人的選聘愈加重要。”
郭向軍透露,中投公司已經選聘了一批優秀的私募基金,構建了覆蓋全球GP管理人的網絡,并不斷深化與GP的合作關系,擴大跟投、共投,打造跨境投資的生態系統。公司圍繞技術創新、產業轉型、消費升級等投資主題,與GP和國內外企業一道開展中國投資,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形成良性互動。同時,中投公司也在積極探索發展雙邊基金、平臺基金,加強與各主要經濟體的投資合作。
最后,可持續投資也是將來的一個大的投資趨勢。
“當今世界越來越重視可持續投資的發展,由于氣候變化、社會動蕩、公司財務困境問題頻發等原因,使得環境、社會和治理等因素備受關注,眾多國內外投資機構已經將ESG納入投資考量,在獲得投資收益的同時,要兼顧投資價值觀的趨向。”
郭向軍指出,ESG投資的重點在于評估企業經營發展的可持續性。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以后,投資者對ESG投資更加關注,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入ESG。短期來看,ESG評級好的公司,在當前復雜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表現出更強的韌性,大多數ESG的指數業績也比較突出。長期來看,ESG投資可以從行業的結構性轉型中受益,比如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等。
在郭向軍看來,目前投資者進行ESG投資,最大的困難是數據的質量和數量。一方面,ESG的定義尚未統一,評價標準主觀性強,不同的評級機構采用了不同的指標和權重,各家ESG評分的離散度大,相關性低,數據覆蓋性有限,不同市場、不同規模的公司對ESG信息的披露均存在差異。
他說,中投公司已開始著手進行ESG投資,在布局ESG投資時,參考了多個評價維度,陸續在委托、自營、共投、直投等項目,將ESG納入考量,踐行ESG投資理念。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