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分中心。姜文山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姜文山)集路燈照明、公租自行車管理、數字城管、交通違法、交通信號控制等11個系統于一體;融合信號、違法、供熱、停車、照明、電力、環衛等60種類型的數據……近日,“瓣瓣同心·攜手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北京市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分中心,探訪該區城市管理指揮平臺(“城市大腦”)的最新建設成果。
據悉,通州區城市管理委于2018年啟動通州區信號燈升級改造項目,隨項目同步建設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同時將管委內部信息化系統進行整合,組建城市管理委內部大數據平臺。隨著其他部門相關數據的不斷匯聚,大數據平臺不再局限于城市管理委內部的工作系統,已經支撐起通州區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正逐步成長為通州區的“城市大腦”。
北京市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平臺。姜文山 攝
據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郭安安介紹:截至目前,城市管理指揮平臺已經開發了路燈照明、公租自行車管理、數字城管、地下管線查詢、交通違法、交通信號控制、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服務、城市供熱投訴、路側停車電子收費、停車誘導管理、環衛保潔系統等11個系統。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平臺(城市大腦)融合了信號、違法、供熱、停車、照明、電力、環衛等60種類型的數據。
郭安安介紹,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平臺(城市大腦)接入4778臺監控設備(包括視頻流量檢測器、高點監控、路側停車監控、公租自行車監控、人行過街視頻檢測器、違法監控等)、520臺系統信號機、287輛環衛車輛、6770基路燈、377臺路燈箱變、730處公共自行車站點、62處公共停車場、42塊停車誘導屏等物聯設備;識別大貨車禁限行、違法停車案件65萬例,生態環境類案件23萬件,渣土車違法案件5000多例。
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城市大腦”的優勢顯而易見。據了解,通州區城市管理委除在建道路外的所有路口信號燈全部實現聯網聯控,15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信號燈全部實現智能化控制,實現了十余個主干道路段的干線協調控制和199處路口的信號配時自適應優化(紅綠燈的配時根據車流量的變化而實時變化),還增加建設了信號控制自適應系統和交通特勤控制系統,實現了單點自適應控制和反溢控制功能以及對特勤車輛的應急放行管控。據第三方專業機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提供的測評報告顯示,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圍內平均車速提高15.6%,城市主干道通行時間縮短32.5%。
除此之外,在城市照明方面,該平臺也發揮了它的智能化優勢。通州區通過照明管理平臺對全區的照明設施總量、故障及群眾投訴情況進行綜合管理,自動發現低壓、滅燈、斷網、配電箱超限等故障,進而保障照明設施的正常使用和完好率。同時,依托現有平臺開發了城市之光手機app,可以幫助管理者在手機端隨時隨地進行業務操作,對15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路燈設施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和故障上報,對加裝了單燈控制器的燈桿可以進行0-100%的調光操作。
北京市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平臺未來實現的應用場景展示。姜文山 攝
該平臺對于生活垃圾也能實現精細化管理。據記者了解,通過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對各垃圾排放主體的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精投率的跟蹤和分析,并接收各類反饋和建議,同時對收運車輛和處理設施進行在線督檢,確保各類垃圾分類質量可認定,源頭可追溯,清運及時有效,并實施合理調度,滿足市民分類需求,加強環衛作業各節點的精細化管理,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環衛服務。系統能夠精準定位到每輛垃圾收運車,實時定位記錄車輛運營軌跡、查看收運垃圾分類質量和重量等信息,實現源頭分類投放、中端分類運輸、末端分類處理的全流程閉合管理。
在突發應急事件時,該平臺也可以發揮智能化作用。據負責人介紹,通過構建通州區應急管理總體架構,針對火災專題、地質災害、防汛專題、安全生產專題等綜合防范類業務構建了各項安全監管專題,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應急事件管理調度系統,形成了事件發現預警、協調處理及效果評估的于一體化管控體系,實現了完善的應急事件快速響應和有效應對機制。
郭安安表示,希望通過通州區城市管理委內部平臺建設為突破點,匯聚其他部門優質數據資源實現全區智慧城市建設整體推進,即打造數據匯集平臺、具體業務的支撐平臺、業務專精的大數據平臺,構建以物聯網為基礎、互聯網為補充的數字城市基礎平臺,實現了通州區城市管理委主要業務流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為城市管理業務建立協同辦公環境,讓城市運行更高效,市民生活出行更便捷、更安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