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296個城市的營商環境指數得分來看,深圳、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杭州、南京、長沙、武漢位居前十。蘇州、珠海、東莞、泉州等市表現搶眼。
2020年中國哪個城市營商環境位居前列?
近期,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21世紀經濟研究院測算了全國近300個地級和地級以上城市營商環境水平,于2020年12月21日聯合發布《2020年中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2020年四大一線城市營商環境排名全國前四,重慶、成都、杭州、南京、長沙、武漢位居第五名至第十名。
與2018年的報告相比,北京、杭州、寧波、廈門、鄭州、天津、合肥、福州、濟南、太原、銀川、石家莊等名次,在35個大中城市有所提升。而包括珠海、東莞、泉州、佛山等在內的多個地級市在296個城市中脫穎而出,表現優秀。
本次報告使用各類統計年鑒數據和行政記錄,以及啟信寶等多個大數據公司數據,測評了296個所有地級以及地級以上的城市,涉及企業全生命周期、投資吸引力和高質量發展的在線指標,包括開辦企業、市場監管、創新創業活躍度、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等指標。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和21世紀經濟研究院,曾經在多個一二線城市承擔了營商環境評價的課題,通過在線監測數據、企業滿意度調查和實地調研結合的方式,創立了營商環境測評時間短、數據真、測評準的立體多維方法。
一線城市營商環境位居前四 蘇州、珠海、東莞、泉州等市表現搶眼
測評發現,2020年全國296個城市的營商環境指數得分來看,深圳、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杭州、南京、長沙、武漢位居前十,其中北京、杭州的名次比2018年有所上升。蘇州、珠海、東莞、泉州、佛山、嘉興、湖州等表現突出。
營商環境總水平涉及6個一級指標,其中軟環境指數權重最大,占25%,市場容量和生態各占20%,社會服務、基礎設施分別占15%的權重,商務成本占10%的權重。
報告顯示,四大一線城市在很多指標上有獨特的優勢。其中深圳市場主體總數和每萬人市場主體總數,多年持續位居全國第一。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與2018年的51微克/立方米相比下降17.6%。北京空氣質量已經高于很多中部和南方城市,已經正式告別霧霾城市標簽。上海常住人口數、經濟總量均為全國第一,是全國市場容量最大、公司數量最多的城市,基礎設施也是全國第一。廣州貨運總量2019年為全國第一,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全國第一,表明其全國的交通中心、商業消費中心的特征明顯。
杭州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達到1036.0萬,比2018年末凈增55.4萬人,凈增人口數位居全國第一,這反映出杭州對人口的吸引力在全國最強。
在296個城市中,蘇州、珠海、東莞、泉州比較搶眼,分別位居第十四、十五、十八、十九名。這4個城市均是一般地級城市,其中蘇州、泉州分別是江蘇、福建第一大經濟總量城市,東莞是廣東第四大經濟總量城市。
在第二十一名到第五十名的城市中,也有一些城市表現優秀。這包括佛山、無錫、溫州、金華、嘉興、臺州、湖州、中山、惠州、三亞、紹興、江門、南通、常州、麗水、煙臺、拉薩、贛州。在第五十一名到第一百名的城市中,也有城市黑馬特征明顯。這包括莆田、蕪湖、九江、綿陽、上饒、遵義、十堰、清遠、嘉峪關、黃山、攀枝花、寧德等。
一些二線、三線、四線城市營商環境,在296個城市中排名所以靠前,與很多指標比較表現良好有關。比如珠海,人口增速指數位居全國第一,軟環境指數位居第八名。珠海2019年細顆粒物濃度為每立方米25微克,在全國優良程度靠前,得分在廣東位居第五名。珠海的生態環境指數得分在296個城市中第四名。
本次報告發布296個地級和地級以上城市的營商環境前200強。
軟環境指數:深廈杭西京位居前五 東莞蘇州嘉興珠海金華出色
數據顯示,2020年軟環境最好的前五名是深圳、廈門、杭州、西安、北京。第六名到第十名,分別是成都、廣州、珠海、武漢、南京。
軟環境指數有人才吸引力、投資吸引力、創新活躍度和市場監管四個大類,采用等權重。
其中人才吸引力使用了常住人口增速、人口增量、年度工資額指標,投資吸引力使用了利用外資額,創新創業活躍度使用了每萬人創立市場主體數、每萬人創立企業數指標,市場監管使用了吊銷企業指數和注銷企業指數。吊銷企業指數,分別使用了每萬人吊銷市場主體數、每萬人吊銷企業數,注銷指數使用了每萬人吊銷市場主體數、每萬人吊銷企業數。與2018年報告不同,本次沒有使用稅費負擔指數,原稅費負擔指數使用了一般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指標。
本次軟環境指數排名前30名中,有很多一般地級市,比如東莞、蘇州、嘉興、十堰、無錫、金華、三亞、中山、無錫、金華。這些城市表現良好,都是因為在很多指標領域有獨特的優勢,比如金華的每千人的市場主體數位居全國第七。
其中珠海的常住人口增速位居全國第一,杭州、廈門、寧波、佛山、深圳、長沙靠前。在常住人口增加總量上,杭州、深圳、廣州、寧波、佛山、成都、長沙、重慶、鄭州、西安位居前,這些城市常住人口增加量從20萬級別到50萬量級不等。青島、珠海、廈門總量等城市,增加了10萬-20萬常住人口。從工資高低,是吸引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從平均工資來看,北京上海工資全國最高。
在市場主體數方面,全國在300萬以上的只有深圳一個,上海、成都、廣州在200-300萬之間,重慶、北京接近200萬,西安、蘇州、青島、南京、東莞、武漢、杭州、天津、鄭州、長沙都在100萬以上。一個城市經濟是否活躍,市場主體數反映的非常明顯,泉州、石家莊、寧波、濟南、合肥、金華、溫州、哈爾濱、濰坊的市場主體數,預計在2020年底接近100萬戶。
各類城市需要揚長避短 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
根據上述報告,無論是軟環境、基礎設施、社會服務,還是商務成本、市場總量、生態環境,不同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像北上廣深創新創業活躍,但是包括土地在內的要素價格太高。一些邊遠地區基礎設施以及社會服務比較差,但是這些地方生態環境好,適合發展旅游、養老、健康等產業。
根據報告, 2020年軟環境最好的前五名是深圳、廈門、杭州、西安、北京。第六名到第十名,分別是成都、廣州、珠海、武漢、南京。
本次軟環境指數排名前30名中,有很多一般地級市,比如東莞、蘇州、嘉興、十堰、無錫、金華、三亞、中山、無錫、金華。這些城市表現良好,都是因為在很多指標領域有獨特的優勢,比如金華的每千人的市場主體數位居全國第七。
在基礎設施方面,296個城市基礎設施指數位居前十名為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武漢、深圳、天津、成都、南京、杭州,這些城市均是直轄市或者副省級城市。基礎設施指數前20名中,僅僅只有蘇州只是一般地級市。但是在基礎設施前三十名中,有很多城市排名遠超了一些省會城市,顯得有些意外。如無錫、阜陽、南通、唐山、臨沂、珠海。
在生態環境方面,得分最靠前的城市分別有陽江、景德鎮、江門、珠海等城市。海口、黃山、深圳、三亞、防城港等排名在全國也靠前。
在市場總量方面,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杭州、蘇州、成都、天津、寧波位居前十名。但是在前三十名中,有很多一般地級市表現出色,包括無錫、東莞、佛山、溫州、泉州等。
在商務成本方面, 296個城市得分最高的前十名城市,分別是石嘴山、中衛、吳忠、固原、銀川、哈密、吐魯番、雅安、克拉瑪依、曲靖。銀川是商務成本最低、商務成本指數得分最高的省會城市。在前五十名中,還有另外一個省會城市昆明得分也較高。昆明和銀川得分高,與兩地電價低有關。從房價收入比看,買房最容易的是鶴崗、石嘴山、哈密、嘉峪關、盤錦、克拉瑪依、雙鴨山、朔州、金昌、烏海。買房最難的是深圳、北京、上海、廈門、杭州等幾個城市。房價收入比高的城市,大多是發達城市。但是也有一些二三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很高,比如溫州、珠海、三亞、海口等地。
在社會服務方面,排名前十名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重慶、杭州、武漢、鄭州、西安。在前三十名左右的城市中也有很多一般地級市表現出色,比如東莞、佛山、太原、無錫、綿陽等。
報告建議,各個城市應該學習上海、成都、深圳、廣州、長沙等地多年來的經驗,將營商環境作為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設立指標長,對標先進指標,持續年年改進。
同時,有基礎的地級城市,要改善營商環境,加快吸引人口流入,做大經濟蛋糕,成為萬千百城市(GDP達到1萬億元,1000萬常住人口、100萬市場主體數量)。其中濟南、寧波、合肥、南京、東莞、西安、長沙、佛山、長春、泉州等接近實現上述目標。
在基礎設施方面,各城市需要盡快建立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地鐵、輕軌、吊軌、單軌等多層的軌道交通體系,所有的地級城市都應該規劃至少一個機場,一二線城市需要規劃至少兩個機場。蘇州、東莞、漳州、嘉興、紹興等都應該修建機場。泉州、漳州、惠州、濰坊、紹興、揚州、南通、湖州等都應該修軌道交通。
針對很多城市工商電價偏高的問題,應該跨省跨國買便宜電。針對房價居高不下和房價收入比高的城市,應該學習北京、長沙等地經驗,嚴控商品房價快速上漲。同時應該通過市域鐵路延伸到100公里左右的小城市或者城鎮,促進城市中心人口向衛星城或者小城鎮疏解。
該報告也建議,林芝、保山、儋州、昌都、曲靖、銅仁、昭通、嘉峪關、安順等地生態好,可以大力發展旅游和養老業。武漢、成都、合肥、濟南、天津、太原、烏魯木齊、石家莊、鄭州、長沙、邯鄲、咸陽、衡水、運城、南陽、許昌等90多個城市,空氣污染高于北京,這些城市應該加大空氣污染治理力度。
該報告也指出,各城市要學習深圳、義烏、杭州、重慶、三亞等城市的發展經驗,根據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差異化發展思路。尤其對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北的一些城市,需要盡快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定位,實現跨越式發展。
該報告強調,張家口、徐州、洛陽、中山、贛州、江門、天津等地應該提高研發的財政支出扶持力度,促進專利申請獲得專利授權。學習深圳、綿陽、合肥等地支持科技創新的經驗,在體制、制度、文化等多個層面支持科技研發的發展。(作者:定軍,宋興國 編輯:耿雁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