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劉瀚琳)年內快遞運輸量創造新紀錄。12月21日,根據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大數據平臺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年內快遞運輸量順利突破800億件,創下國內快遞運輸量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我國郵政快遞業呈現出“低開高走”的走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快遞業務量在1月低位運行后于2月轉為正增長。進入第二季度,快遞業務增速明顯加快,重回30%以上。繼5月全國快遞業務量創2018年新高后,9月中上旬至今,我國快遞業務量從500億件逐月實現“百億級”增長。
國家郵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郵政快遞業能夠克服疫情影響,迎難而上重回高位增長區間,得益于行業的率先復工復產,我國消費市場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和400萬快遞小哥的辛苦付出。“作為線上消費最主要的交付渠道,電子商務的發展成為快遞業務量增長的主要來源;同時,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增量較快,在消費者享受到經濟網購服務的同時,也令快遞市場獲得了新的規模擴張。”
疫情期間,網上消費逆勢增長,多項電商平臺刷新歷史紀錄并帶動內需。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全國網上零售額105374億元,同比增長11.5%,增速較前10月繼續提高0.6個百分點。
“快遞行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驅動力和助推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曾表示,快遞業是從無到有的行業,是覆蓋面最廣的行業之一,與人民生活直接緊密相連,與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經濟相伴相生,與現代交通網絡聯系最密切也是民營經濟發展最多、作用最大的行業,在加快商品流通、促進對外貿易、滿足居民消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快遞業足夠的估計是非常必要的。
快遞業務量激增推動著年內“穩就業”目標的提前實現。在今年9月召開的郵政快遞業助力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曾表示,150件快遞就可以穩定一人就業,每年新增就業在20萬以上。僅今年前8個月,郵政快遞業就為農村地區新增就業崗位15萬人,幫助504個國家級貧困縣的10萬戶貧困戶增收1億多元。2014年以來,累計解決農村地區就業150萬人以上。
截至目前,我國快遞業務的總量和快遞業務的增速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郵政行業的業務收入規模從2015年的4039億元增長到如今的1.1萬億元,五年凈增7000億元,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了22%。快遞年業務量從2015年的207億件增長到今年的700億件以上,年均增速超過30%。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間,郵政快遞業已構建起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網絡體系,建制村全部實現直接通郵,快遞網點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作用日益凸顯。
201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全面開放國內快遞市場。今年9月24日國常會決定,全面開放國內包裹快遞市場,對符合許可條件的外資快遞企業,按核定業務范圍和經營地域發放經營許可。讓國內外快遞企業同臺競爭,倒逼國內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升服務水平,推動快遞業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黑馬”。
快遞專家趙小敏對媒體表示,預計在未來三五年,民營快遞將在兩頭擠壓之下進行行業洗牌,有能力的民營企業會IPO,依靠資金量補服務短板,而更多民營快遞將被迫重組。單個民營企業會遭遇重大挫折,但從整個行業來看,隨著行業集中度提高,未來服務質量、網店覆蓋率、服務價格各方面都將更有優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