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屢被行政處罰、遭遇消費者維權打假這事兒有些見怪不怪了。
14日下午,小紅書官微披露一則公告,“今日天眼查披露的關于一則小紅書的廣告處罰,經核查是針對2018年官方微信公眾號一篇文章內容用語不當。公司接到舉報已對問題文章進行處理,并對所有官方公眾號文章進行重審,嚴格按照監管要求認真落實整改。”
(圖源:小紅書官微)
天眼查顯示,小紅書關聯公司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增一條行政處罰,被處罰原因為:違反本法第十七條規定,在廣告中涉及疾病治療功能,以及使用醫療用語或者易使推銷的商品與藥品、醫療器械相混淆的用語。行政處罰內容為罰款2萬元,責令停止發布。
(圖源:天眼查官網)
這已經不是小紅書第一次因廣告違法被行政處罰,自2016年10月至今,該公司共有21條行政處罰信息,其中十多條涉及廣告違法;2019年1月10日到2月20日期間,小紅書因廣告問題被行政處罰3次,其中兩次因為其發布廣告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分別被罰款5萬元和3萬元;還有一次是因為小紅書發布虛假廣告,被罰款3萬元;其他還有如涉及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涉及食品問題、涉及違反發票管理稅務規定等被罰款。
除了廣告違法之外,還有一項特殊處罰——侵犯消費者隱私。2018年8月,小紅書因“違反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被處罰5萬元。
處罰決定書指出,小紅書 APP 軟件隱私設置成默認允許其他人加為好友并瀏覽到好友的相關包括部分個人隱私的信息,致使消費者關注的筆記以及興趣愛好被陌生人了解。屬于未充分履行采取技術手段或必要措施義務,未完全盡到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
廣告違法、侵犯消費者隱私,小紅書APP為什么屢遭處罰屢教不改?
業內人士認為,幾百塊錢甚至幾萬塊錢的處罰相比幾十萬上百萬的廣告費來說,根本不值得一提,違法成本低是違法廣告之所以屢罰不止的關鍵。
這一點在網友們的討論中也可窺見一二,“兩萬還不夠人家一個廣告的零頭”、“2萬是不是太少了點?感覺起不到威懾作用”,甚至有網友反諷道“2萬塊,罰得真多。”
趁著跨境電商風口起來的小紅書,在發展過程中,電商業務一直伴隨著假貨質疑和霸王條款等相關投訴。在黑貓投訴平臺已“小紅書”為關鍵詞可搜索出3048條投訴,大部分投訴內容都是質疑商品不是正品,認為是假貨但是平臺不給退款,不按承諾假一賠十,或者涉及到質量問題的相關退款訂單,小紅書不給處理。
此外,小紅書會員到期自動續費也被很多消費者投訴,沒有明顯的指導用戶取消會員自動續費步驟,導致用戶找遍平臺和付款平臺,都不知道取消連續自動扣費的入口在哪兒,涉及到剝奪消費者知情權,屬于“強制消費”行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