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國家集采正式啟動的同一天,試點了數年的帶量采購迎來一份重要的“頂層設計”方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1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推進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改革,以常態化制度化措施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會議提出,近期將開展第四批集采,并擴大醫用耗材集采范圍。
為逐步解決看病貴,近年來國家推進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和使用重大改革。截至去年底,我國已開展了三批集采,藥品平均降價54%,每年節約費用530多億元,惠及億萬患者。
15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同步發布公告稱,正式開展第四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工作。按照計劃,第四批集采共有45個品種、80個品規被納入。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國常會確定的帶量采購規則表明,帶量采購改革最完整、最成體系的管理框架和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明確提出了降價并非帶量采購的唯一目的,集采在為患者減負的同時,會兼顧企業合理利潤,并與醫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
推進藥品集采常態化制度化
會議要求推進藥品集采常態化制度化。堅持保基本,重點將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內用量大、采購金額高的藥品納入采購范圍,逐步覆蓋臨床必需、質量可靠的各類藥品和耗材。研究對治療罕見病的“孤兒藥”采購作出特殊安排。
“藥品集采常態化制度化向所有藥企發出信號,帶量采購會給各種醫藥企業足夠的空間,未來將保持開放的態勢,藥企不會因為一次談判失敗就被排除到醫保之外,下次還可以繼續談,已經談成的也不意味著可以獨占市場。常態化管理體現的是公平競爭。”朱銘來說。
在12日召開的全國醫保工作會議上,國家醫保局局長胡靜林表示,制度化常態化實施藥品耗材集中招標采購,不斷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引導醫藥行業形成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的新局面。
清華大學醫療服務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廖藏宜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研究對治療罕見病的“孤兒藥”采購作出特殊安排是此次會議的一大亮點,體現了醫保在踐行中央5號文《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的“探索罕見病用藥保障機制”,通過國家采購和談判來降低高額的罕見病藥品價格,提高孤兒病患者的用藥可及性。
朱銘來表示,罕見病發病率雖然不高,但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比較大,有些罕見病也對全體人民所面臨風險,“天價藥”超出絕大部分人的支付能力,群眾一旦不幸罹患罕見病就會處于無助的境地,如果能夠通過談判和集采將成本降到合理的價位,發揮醫保帶量購買的優勢,這將極大緩解特殊人群的困難。
加強全鏈條式監管
國常會提出,通過質量和價格公平競爭產生中選企業和藥品、耗材。醫療機構要確保優先使用中選藥品。中選企業要確保降價不降質量,保證供應。加強對中選藥品和耗材全鏈條監管。
廖藏宜表示,這次會議強調了兩個重點,一個是醫療機構要優先使用中選藥品,一個是中選企業要確保降價不降質量,并保證供應,這是在回應前三批集采出現的問題。
朱銘來認為,老百姓(603883,股吧)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藥械價錢下來后,質量還能否有保障。在2018年“4+7”帶量采購實行之初,業內專家就提出建議,一定要確保藥品的質量不會下降。藥企不能中標之后就“任性”,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來滿足低價的需求。國務院提出的“鏈條式的管理”切中要害,但如何落實需要進一步細化。
國常會還提出,集采要在為患者減負的同時,兼顧企業合理利潤,促進產品創新升級,對節約的醫保費用按規定給予醫療機構激勵。
廖藏宜認為,這一條說明國家集采已經進入到理性和良性軌道,意在促進醫保事業改革與藥耗企業良好發展相協同。
朱銘來在調研中發現,醫院現在普遍反映,各地醫保部門在獎勵機制,結存的合理分配方面,還缺乏相應的落地細則。國常會強調帶量采購將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這一系統如何通過與醫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來實現落地,各地還需要繼續完善政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