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格隆博士會經常在格隆匯APP的專欄里,寫一些短小精悍的思考與感悟。未見得嚴謹,但讀之,當有海灘徒步,撿拾珍珠的驚喜。小編將最近幾篇關于房市的集思于此,以供爭鳴。閱讀更多,請移步格隆匯APP的格隆專欄。
1月15日/星期五18:33
諸多國人在買房這個攸關貧富與階層的核心是非問題上,堪稱糊涂:他們一直犯著致命錯誤,且至死不改。
他們把中國普通人幾乎是唯一可以正大光明放杠桿的房子視為負債,而非資產。把多年持續上漲的房價視作傷害,而不是視作上天賜予的難得的眷顧與饋贈!
比如,下圖里的這個作者: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身處上海,無論怎樣艱辛,至少上天賜予了他在上海這個中國最具實力和長遠潛力的城市買房(哪怕是一個郊區的老破舊房)的機會,賜予了他分享上海這個頂級都市遠高于其他城市更快的資產增殖速度。
他不是。他認為是傷害。他認為房價上漲意味著這個城市對他不友好,他要逃離。
再強調一遍,房子是資產,而且是迄今普通人唯一能高比例放杠桿的、經得住時間檢驗的,靠譜的資產。
過去這些年,唯一跑贏了印鈔機速度的大類資產,只有房子。
饒是如此,房子依然只在中國人投資偏好里排第三,占比遠低于水性楊花、絕對不靠譜的股票。
其結果是,2020年網民票選的十大人生憾事里,有兩條都和房子有關(買錯房&錯過買房最佳時機)。
沒有錯,從哪個金融理論上,中國房價都肯定有泡沫。但,so what? 別忘了,它同時是我們的貨幣、80%的銀行信貸、90%的債券、理財、信托最終指向的最底層資產——除非你的資產能自由進出,全球配置,否則,就只有大家一起關起門來玩。這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層幾乎無法戳破的、異常堅硬的泡沫。
再強調一遍,房子是資產——極少數能跟上印鈔機速度的資產。拼盡全力,在中國最有實力和潛力的核心城市供套房子,累是會累點,但或是你作為一個普通人這輩子贏下來的最正確選擇。
否則,你大概率會輸。
或者,正在輸的路上。
一個普通深圳家庭,在深圳灣買套90平米的房,需要多少年?
142年。
這意味著:不只是你買不起房,是所謂那些天天想著怎么"搞錢"的深圳人,也一樣買不起房。
怎么辦?
逃離?
你逃離的結果,是大概率幾十年后,你的后代會再次被迫回流到類似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街頭,且起點比當初逃離的你,還要低得多。
還是要買。
就算142年。
房子是資產,不是財米油鹽這些快消費品。既然是資產,就沒道理說你需要短時間就全額擁有(短期全款買斷,那不是資產配置,是有錢任性,不僅失去了持續對抗通脹的資產配置意義,更違背了加杠桿的財富增殖密訣),更沒有人會逼你終身持有,它是資產,不想供了,賣掉就好了——在增殖效率高的地方供著一套核心資產,只是為了讓你不被印鈔機和時代的車輪拉下,是為了給自己保留有一天不想高節奏打拼了,不想當供房奴了,想回家鄉了,可以賣掉,以一個富人瀟灑離開的權利。
而不是像一個nobody,無限落寞地離開,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意你的離去,也沒有一個人在家鄉歡迎你的歸來。
142年,確實很令人疲累,也很令人絕望——但這個世界,誰又不累呢?最起碼,142年這種累,是一種向上攀爬的累,會遠遠好過灰溜溜走下坡路的累——邏輯上,后者的累,會遠超過前者。前者至少擁有希望,只是打拼的身累。后者根本沒有未來與希望,會是一種身心俱疲的崩潰。
事實上,做一個芝麻綠豆的人也絕不容易。如果你從不逼自己一把,處處壓制自己的可能,你鐵定會過得很累。
而且,最終一無所獲。
再提醒一遍:房子是資產,不是大米和面粉。供一套核心地域的房產,目的是為了和印鈔機扳手腕,而不是和你的錢包扳手腕、較勁。
所以,別哭窮,沒用,也沒意義!
1月17日/星期日15:15?
這兩天我連著寫了兩篇對買房的看法,都是說明房子是資產,在資產增值效率最高的核心城市買房(比如,北上深。或依此類推,比如,如果你在湖北,在武漢買,就遠遠優過在襄樊、十堰或者荊州買),是普通人對抗印鈔機最靠譜的辦法。
結果在朋友圈和微博冰火兩重天:朋友圈基本都是一點就通,多回復一語驚醒夢中人,感同身受且本來就一直在積極踐行中。
微博不然。微博如同捅了馬蜂窩,絕大多數人根本get不到我說的點,卻各種怨艾、各種韃伐,互相安慰,互相壯膽,甚至遷怒謾罵,好像房價是我弄上去的一樣。
總之就一個意思:要殺要剮隨便,反正是不會去做"房奴”的,這輩子都不會!
好像不做房奴,你在生活的其他地方就挺著腰桿,不為奴似的(此處的奴,不含任何道德貶義,僅借指為了生存而被迫各種無奈各種妥協,各種拼盡全力的一種狀態)!
事實上,于這個社會絕大多數普通人,恰恰是沒有在合適的時間堅決做房奴,才引致了未來的各種逼仄、焦慮、艱辛,甚至被迫處處為奴(且不可得)。
上周和一個音樂學院畢業的朋友喝茶。他平時在高校任教,閑暇會帶班教小朋友拉小提琴——這其實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他說他在深圳本來有兩套房,然后2011年的時候看到房價漲了不少,想著兩套房子其實都還有貸款,不想讓自己過那么累,就把一套賣了,然后增值賺的錢,很happy地把全部房貸都還了。當時感覺一身輕,但完美錯過了這十年房價的持續上漲,現在每天處在焦慮中,“就是那種錯過班次,被火車拉下,而且會被永久拉下的恐懼感”,他喟然長嘆:“我是要腦子進多少水,才會想到賣房子啊?那套房如果不賣,這十年增值的錢,我算過,我帶班拉一輩子小提琴,都拉不回來。”
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意識到,你生活的根本矛盾,是你再怎么艱苦勤扒苦做去掙錢的速度,也大概率趕不上印鈔機日夜印鈔速度之間的矛盾。
我非常、非常希望大家都能充分理解上面這句話,并務必看懂下面的兩張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2(你可粗略理解為貨幣)發行年均復合增速達19.65%,實際GDP(你可粗略理解為全社會物質財富)年復合增速為9.18%——兩者之間,自始至終,一直存在著約十個點的gap(圖二里的藍色陰影面積)。
這十個點的gap,在金融學里,代表著年復一年對你財富稀釋和攤薄的幅度——反映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鈔票日復一日變”毛",而資產(比如房子)日復一日漲價。
換句話說,在貨幣超發成為常態的背景下,貨幣永遠追不上資產。用貨幣追資產是愚蠢的。這也是我在跨年演講里給的第一個建議:盡量不保留貨幣(現金)。
你唯一的辦法,是用資產追資產——用增值更高效率的資產,去覆蓋和比拼低效資產。
放眼望去,于普通大眾而言,最符合這個要求,也為歷史一直證明的增值最高效資產,就是核心城市的房子。
有這套房子,你才能在萬一需要和印鈔機,和生活較勁的時候,露出胳臂和肌肉,而不是跪下。
廢話不多說了。
至于微博上那些一身乖戾,又充滿無知的討伐者,我真心祝福你們能在塵世獲得幸福——但很遺憾,我會拉黑你——來一個,拉黑一個。
因為我實在不忍心把你從夢中驚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