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中央要求各級政府收支預算全面納入績效管理,政府績效評價市場火熱,咨詢機構、會計事務所、科研院所、高校等社會第三方機構涌入。
為了規范預算部門或單位作為委托方選擇使用選擇第三方機構,財政部近日公開了《關于委托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政府績效研究中心主任王澤彩告訴第一財經,目前實際上預算績效評價注重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涉及財政資金50萬億元左右,廣義上績效評價涉及財政資金更龐大。此次《意見》為第三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把舵定向,成為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改革又一有效舉措,也是推動加強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抓手,補齊了制度缺失的“短板”,向“績效法治”又邁出扎實腳步。
王澤彩認為,此次《意見》一大創新是清晰界定了第三方機構介入的工作范圍、重點和禁區。
《意見》明確,委托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的范圍限于四大方面,分別是事前績效評估和績效目標審核;績效評價或評價結果復核;績效指標和標準體系制定和預算績效管理相關課題研究。委托重點主要集中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和本部門或單位主體職責的政策和項目等。
王澤彩認為,第三方機構參與績效管理的委托范圍充分體現了政府購買服務的特征,而委托重點則充分體現了“抓牛鼻子”價值導向。
《意見》明確了不得委托第三方機構承擔的事項。即堅持委托主體與績效管理對象相分離,禁止預算部門或單位委托第三方機構對自身績效管理工作開展評價。對于績效目標設定、績效運行監控、績效自評等屬于預算部門或單位強化內部管理的事項,原則上不得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確需第三方機構協助的,要嚴格限定各方責任,第三方機構僅限于協助委托方完成部分事務性工作,不得以第三方機構名義代替委托方對外出具相關報告和結論。
王澤彩分析,從“禁區”設計看,要求委托主體與績效管理對象相分離,預期能夠防范績效管理的“委托代理”現象發生。同時,明確了預算部門或單位強化內部管理事務內容,嚴禁將“事前評審、事中監控、事后評價、報告結論”等事務“層層委托”“轉移責任”,不作“甩手掌柜”。
此次《意見》還要求,依法合規優選第三方機構,規范委托第三方機構的方式,保障第三方機構正常開展工作需要,并加強對第三方機構指導監督。
比如,委托方及績效管理對象應當尊重第三方機構的專業性和獨立性,不得干預其獨立、公正開展工作。委托方應當遵循“誰委托、誰付費”的原則,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合理確定委托費用并按協議支付。
王澤彩認為,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是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構建“全方位”預算績效管理格局的參與主體,建立“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鏈條的關鍵一環。總體看,當前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正朝著“規范、有序、穩步” 方向推進。
他表示,實踐中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績效管理缺乏全國統一的資質、門檻和規范,誰都可以參與預算績效管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亂相叢生”。另外缺乏績效評價統一“度量衡”的“鋼尺”,亟待制定分行業、分領域、分層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第三方評價結果應用亟待加強,與預算掛鉤、激勵問責體制機制迫切需要抓緊研究出臺。
王澤彩建議,出臺第三方參與預算績效管理操作規范。明確績效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指標、評價時間、評價方式、評價結果應用等邏輯流程。同時,健全完善分行業、分領域、分層級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成熟一個推出一個。優先出臺農業、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以及政府債務、精準扶貧等重點支出指標體系,為高質量績效評價提供一把“鋼尺”。
在提高第三方評價機構績效評價質量方面,他認為從國家層面看,急需研究探討組建“財政績效評價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出臺全國統一的績效評價操作規范、制定分行業分領域分層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擬訂績效評價行業自律法規等,指導、培育、引導和發展第三方機構,規范參與預算績效管理。
另外,根據改善營商環境有關規定,允許市場主體通過政府采購、招投標,積極引導獨立、中肯的社會第三方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對預算績效評價業務。同時,適時推動“績效評價師”進入“國家職業法典”。
王澤彩建議,根據預算法和預算法實施條例“上位法”規定,研究設立單行法《政府預算績效法》的可行性,夯實預算績效評價的法理基礎。以明確政府績效內容及做法的法律作為統領,形成績效預算的上位法,構建統一完整的績效管理法律體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