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外國養老照護理念活躍在中國市場,一邊摸索一邊發展
作者: 潘寅茹
“原來我們借鑒日本的養老專家經驗,把日本老人喜歡的三項服務內容帶到中國市場,但是發現被服務的中國老人根本不喜歡。廣場舞、書畫、音樂,才是中國老年人特別喜愛的服務。”近日,一位日企養老事務部門的負責人談及對中國養老市場的感受時直言差異不小。
在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的當前,在中國的養老照護市場上,活躍著各種外國照護理念,歐美、日本等外資養老機構也紛紛涌入中國市場。這些活躍在中國養老服務市場中的“外援”有一個目標,在引入國外養老照護理念的同時,力爭做到取長補短,助力中國跑贏“老齡化”。
民政部去年的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共有養老機構3.8萬個,同比增長10.4%;各類養老床位823.8萬張,同比增長7.3%。
在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江浩看來,2020年代表中國養老服務的新元年。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的‘60后’開始進入退休年齡,而這一群體是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他們可能希望有更多的選擇方式來度過退休后的晚年。這也預示著未來中國的養老市場將更多地由政府、市場和用戶三者共同驅動發展。”
借長護險東風
在創立易得康之前,李瑩是美國哥倫比亞醫療集團中國區投資總監,也曾多次走訪美國的養老機構和居家照護企業,曾經運營管理過美國連鎖醫療機構,深諳美國的醫療和養老照護理念。
如今,作為易得康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李瑩認為,美國模式的特點是以患者為中心,從醫生、護士、康復治療師、營養師、護理人員等全方位對患者或者老人進行照護,而不是中國當前老人/患者出院后找個保姆進行看護。“美國的照護理念不是只關心身體機能的恢復,在強調自主的康復訓練之余,還會更多地關注心理健康的構建和恢復。”她說。
今年是易得康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五年。目前,易得康已在上海各區縣基本完成布局,同時還涉足京津冀、大灣區、江浙、西南西北等市場。用李瑩的話來說,“我們的布局緊隨長護險試點城市擴容的步伐”。
2020年5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就《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擬在四年前首批15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新增北京、天津等14個試點。
這背后是與中國快速老齡化伴隨而來的失能、失智問題日益嚴峻。2019年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4000萬失能老人和1000萬失智老人,而這兩類老人的專業照護問題已成為數千萬中國家庭的焦慮和痛點。
除了李瑩,也有很多護理機構欲把日本實施了20多年的照護失能失智人群的“自立支援介護”經驗復制到中國市場。此外,新加坡、法國、荷蘭等外資養老機構都在試水中國市場。
江浩表示,當前整個大背景就是中國老齡化的趨勢在不斷加深,尤其是上海等一線城市,幾乎走向深度老齡化。“養老問題迫在眉睫,如果僅靠政府來擔負起養老重任,是不太現實的。但如果把養老重任全都下放給家庭,也不現實。”江浩說道,“很多老人希望養老服務能市場化,比如由市場來驅動的養老商業模式,這是當前從國家到市場到開發商以及很多運營主體都在竭力探索的。”
對于國外照護理念在中國遍地開花的現象,江浩認為,成熟國家的養老市場是飽和的,因此都把目光瞄準了中國,他們看到了中國養老市場的潛力,“不可否認,這些國家中很多理念、產品等比中國先進,畢竟它們在養老領域發展了很多年,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
李瑩認為越來越多的外國養老照護理念活躍在中國市場上是件好事,“一方面說明中國的養老照護市場是片尚未開拓的藍海,另一方面,無論是歐美還是日本的照護經驗,對于中國市場而言,都可以取長補短,少走其他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彎路”。
邊行邊試
經過多年來在中國市場的摸索,李瑩最大的感嘆是,中國市場太大,各地差異非常顯著。以長護險的推廣為例,李瑩表示,中國每個試點城市的具體政策和做法又不盡相同。比如,各地支付的標準不一樣,或按天或按月支付,有地區的標準可能一天是30~50元,高的也有達到150元;月度有的是1000元,高的則達到3000元。
上海市醫療保障局的信息顯示,從2021年1月起,年滿60周歲以上、在上海已申請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評估失能等級為二至六級的參保老人,可以在選擇入住異地連鎖養老機構前,先至上海定點養老機構(含長者照護之家)提出相關申請。由上海定點養老機構負責為符合條件的失能老人,統一辦理異地登記備案手續。經登記備案后,失能老人即可在異地連鎖養老機構享受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機構照護費用的延伸結算。
江浩表示,長護險的推廣旨在減輕失能失智老人和子女的壓力,“關于其中的定價、誰來提供服務等,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摸索的空間。”他也注意到,近年來,很多房地產開發商都在興建養老社區;以東方理念為例,日本、新加坡等都有很多養老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但規模有限。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如今,活躍在中國市場上的歐美系養老機構多定位于高端老年人群,聚焦醫療、一站式的退休生活服務與定制化協助式生活服務等。日系的養老機構多定位于中高端老年群體,聚焦剛需、認知癥預防等。
青島一家日系護理機構的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所創新的理念是,通過引入自立支援介護和帕威爾康復體系,盡最大可能幫助長者實現有尊嚴、能自理的晚年生活。為此,公司還開發了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從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評估、照護實施,再到實現自理等進行一體化管理。上述機構正在江西的一處養老機構進行邊行邊試。
讓李瑩印象較深的是,4年多來,中西方在養老照護理念方面的碰撞并不少見,“比如,很多國人覺得花錢了就要享受服務。而美國的護理理念主張老年人在康復訓練中的自主性,哪怕每天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最簡單的肢體功能訓練,日積月累,身體機能狀態也會出現轉變”。她表示,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專業照護和自主康復理念的接受度還比較高;而在二三線城市,依舊需要花大力氣去推廣這一照護理念。在引入美國培訓模式與標準的同時,位于上海浦東的易得康培訓中心內模擬了醫院、居家等各種照護環境讓護理人員進行實操訓練。“美國的養老照護體系非常重培訓,畢竟護理與家政、保姆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李瑩說道。
江浩認為,并不能以理念、載體來評判外國養老經驗的好與壞,“只有等這個市場的商業模式真正清晰,比如有人愿意付費、護理人員都成熟了,外資機構才會進行進一步投資,才會將輕資產轉變成重資產”。
“養老的內涵非常復雜,不僅涉及醫療,更少不了文化、生活方式等影響。”江浩說道,“在引入海外照護理念的過程中,同時需結合中國市場的實際,包括老人的消費習慣等,邊摸索邊發展。”
對于當前中國“9073”的養老格局( “90” 是指老人90%居家養老, “7”是7%選擇社區養老, “3”是3%選擇機構養老),除了完善有支付能力群體的市場化選擇外,江浩建議,在更受關注的90%居家養老群體中,在老舊社區改造的當前,能否也把托老所考慮進去,鼓勵社區醫院與所在區域內的老年群體掛鉤,為不同階段老年人上門服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