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婷婷)今天,民航局修訂發布了《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七版)》(以下簡稱“《指南》(第七版)”)。其中修訂了國際航班機組入境隔離及健康監測措施和機組駐外期間防控管理,調整了國際貨運航班風險等級評價指標及標準,加強了涉冷鏈運輸、寒冷地區高風險航班防控措施。
此外還細化了機場進口貨物轉運防控要求,加強了貨運人員的健康監測要求。
加強機組境外駐站期間防控管理
為保障航班正常運行及降低國際運行機組染疫風險,《指南》(第七版)審慎調整了機組入境隔離及健康監測措施,加強機組境外駐站期間防控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機組人員感染風險。
其中提出,機組人員駐外期間除單獨處于自己的酒店房間內以外,均應穿戴個人防護裝備,避免非有效防護下與他人近距離接觸,高風險國家/地區除上述要求外,同時應穿戴防護服并佩戴KN95/N95口罩。
對于國際/地區客運航班,境外期間嚴格執行封閉管理,入境核酸檢測陰性后,執行集中隔離14天,其間不能外出執勤;入境第3日和7日進行核酸檢測,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后,繼續集中隔離或轉為居家隔離,并可繼續執勤國際/地區航班,除執勤外不得外出,隔離滿14天且復測核酸陰性后解除隔離。
對于國際/地區高風險客運航班的境外過夜機組人員,除遵守上述要求以外,在解除隔離后增加健康監測7天。
對于國際/地區貨運航班,境外期間嚴格執行封閉管理,入境核酸檢測陰性后,執行集中隔離14天,如入境第3日和7日進行核酸檢測,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后可繼續集中隔離或轉為居家隔離,隔離期滿14天且復測核酸陰性后解除隔離。
加強對涉及冷鏈運輸、寒冷地區的高風險航班防控措施
對于國際貨運航班,《指南》(第七版)調整了風險等級評價指標及標準,根據貨物類型、始發地疫情形勢及起降地氣溫等指標,綜合評估貨運航班風險,加強對涉及冷鏈運輸、寒冷地區的高風險航班防控措施。
《指南》(第七版)提出,高風險貨運航班,特別是承載冷鏈及活體貨物的貨運航班,運輸期間機組人員不得接觸貨物及外包裝。對于客改貨的國際/地區貨運航班,使用客艙載貨時,機組人員就坐區域(休息區域)與貨物存放區域之間應設立緩沖區。航班起飛前和落地后,機組人員應穿戴有效個人防護用品后與相關地面人員進行交接,避免在無防護情況下與地面人員近距離接觸。交接工作應盡量在機艙門外進行。
機場進口貨物轉運方面,《指南》(第七版)細化了防控要求,依據進口貨物航班風險等級,對貨站及轉運區域實施分區管理,明確對進口貨物、轉運設施、環境的消毒要求,同時加強貨運人員的健康監測。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