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一組2020年中國出生人口的數據因與預想差距較大,引發廣泛討論。
根據公安部發布的報告,2020年出生并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較2019年的1179萬大幅下降14.9%。雖然去年中國人口出生總數還有待國家統計局公布,但按照公安部新生兒戶籍登記的降幅測算,2020年出生人口數據將在1250萬左右,較2019年減少約200萬。
近年中國出生人口數量持續下探,從人類文明進程來講,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后,年輕人自我意識覺醒造成的低生育率所致。這一理解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解釋全部。畢竟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更高的歐美,也沒有出現如此低的生育率,而且扣除生育率不算低的農村及小城市,我國大城市居民生育率水平更是低得驚人。
可以明確的是,在深度工業化時代,人口不是負擔而是經濟發展最關鍵的要素,已成為共識。近年各大城市通過放寬落戶門檻開啟“搶人大戰”,正是看中了人口的凈流入乃經濟活躍的根基。換言之,維持一定水平的生育率不論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都至關重要,甚至是文化與文明得以延續的希望所在。
因此,首先需要摒棄“人口負擔論”的傳統觀念,廢除計劃生育時代阻礙國人自主生育的相關政策。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典》取代了原有的《婚姻法》,夫妻的“計劃生育”義務已經被剔除。去年底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未來,各地還需全面清理傾向于“限生”“少生”“罰錢”這類明顯有悖于宏觀人口環境的政策。最終目的是把生育權回歸家庭,提倡自主生育。
然而,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推進,尤其是年輕人不斷涌入大城市,全面放開生育對于大城市生育率水平提升的作用十分有限,過去幾年全面放開二孩收效甚微。連續幾年的全國生育意愿調查顯示,育齡婦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原因包括經濟負擔重、沒人帶孩子、養育孩子太費心、夫妻身體原因等。前兩個原因最重要,特別是對于大城市的年輕人而言,住房需求難以滿足、夫妻雙職工無暇專門照料子女等現象可以說普遍存在。
所以目前急需配套措施扭轉城市居民低生育率。從住房層面看,需構建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重點是增加有效住宅用地供應和租賃住房建設,讓身在大城市的已婚年輕人能夠多渠道滿足住房需求。教育方面,既要增加幼托機構、通過政策支持引入民間資本進入相關領域,彌補當前幼托機構供應缺口問題;還需均衡教育資源配置,通過優秀教師流動、優質教育集團運作普通學校等措施,輔助弱校發展,整體提升基礎教育水平。同時將養育0~3歲幼兒納入個稅抵扣之列,目前只允許3~18歲的子女教育抵扣個稅,既不合理也不利于減輕年輕夫妻負擔;加大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包容度,尤其是前往照料孫輩生活的農村老人。
此外,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推行基本生育免費,延長產假、配偶陪產假(護理假),增加產科、兒科醫護力量,等等。
毋庸置疑,出生人口大幅下降后很快就會出現總人口的下降,目前在日本、中國臺灣地區均已出現,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力。目前這一跡象開始顯現,需要決策層正視并全面應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