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豆、玉米單產不及美國六成 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疾進
2020年中國進口大豆、玉米均創歷史新高
作為農業的“芯片”,種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
2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稱,保障糧食安全要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藏糧于技上,種業包括種子的科研是最重要的方面。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處在整個農業產業鏈源頭。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包括“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延續會議精神,2021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
隨后,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中國農科院調研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要把種業作為“十四五”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來抓,加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
那么,現在的種業發展情況怎么樣?
在發布會上,張桃林稱,總的來講,中國農業用種安全是有保障的,風險也是可控的。
當前,中國農作物,特別是糧食種子能夠靠自己來解決,中國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豬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產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現在畜禽、水產的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達到了75%和85%,這些都為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的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的保障和支撐。
不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張桃林坦言,中國也要看到種業發展還有不少不適應性和短板弱項,迫切需要下功夫來解決。
比如,大豆、玉米現在的單產水平還不高,只有美國的60%不到。耐儲的番茄、甜椒等少數專用品種進口比例還比較大,超過了50%。生豬繁殖的效率、飼料轉化率和奶牛年產奶量都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0%左右,特別是白羽肉雞,它的祖代種雞主要還是依靠進口。
這些品種方面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中國農業相關產業發展的質量、速度和效益。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國外的大豆、玉米競爭力更強,2020年中國進口的大豆、玉米均創下歷史新高。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全年累計進口大豆10032.82萬噸,首次超過1億噸。1995年之前,中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隨著后來肉蛋奶和油脂的需求大幅增加,大豆的進口規模越來越大。
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曾對此表示,中國糧食進口同比有所增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需求增長較快,二是國內外糧價倒掛。
對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做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涉及到種質資源保護、育種科研攻關、種業市場管理,就是整個種業全鏈條各個環節。
張桃林稱,總的來講,必須要堅持底線思維和問題導向,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的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的“三保”要求,遵循種業創新發展規律,破卡點、補短板、強優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