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胥會云
滬蘇浙皖再次聯手,共同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
將于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被定位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重要載體。
2月24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劃定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范圍,在原來虹橋商務區的基礎上,上海的5個區以及江蘇蘇州、浙江嘉興的部分地區也被納入進來。
為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方案》提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建設主體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以及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項目開展REITs試點。
“國家要求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將會起到關鍵的疏通內外循環的作用。”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說,如果把雙循環發展格局看做一個“8”字形,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功能就相當于8字中間的連接點,是連接國內國際市場、內需外需的必經通道,通過它來實現生產要素包括能源、資金、信息、科技、人員、產業等的交流和能量交換,暢通循環通道。
“一核兩帶”發展格局
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最早出現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
之后的2019年11月13日,上海發布了《關于加快虹橋商務區建設打造國際開放樞紐的實施方案》,并將虹橋商務區總面積擴展到151平方公里。
此次在被賦予更高定位的同時,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范圍劃定為:上海虹橋商務區及所在的長寧區、嘉定區、閔行區的其他區域和松江區、金山區,以及江蘇省蘇州市的昆山市、 太倉市、相城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浙江省嘉興市的南湖區、平湖市、 海鹽縣和海寧市。
這里將形成“一核兩帶”發展格局。“一核”是上海虹橋商務區,主要承擔國際化中央商務區、 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和綜合交通樞紐等功能。
“兩帶”是以虹橋商務區為起點延伸的北向拓展帶和南向拓展帶。其中,北向拓展帶包括虹橋—長寧—嘉定—昆山—太倉—相城—蘇州工業園區,重點打造中央商務協作區、國際貿易協同發展區、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拓展區;南向拓展帶包括虹橋—閔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鹽—海寧,重點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國際商務區、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區、江海河空鐵聯運新平臺。
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楊建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樞紐”功能指的是承上啟下、集聚擴散、內外互動。所以,樞紐的建設需要功能培育,也需要傳導機制。
“上海虹橋商務區這個‘一核’的打造至關重要,需要能量集聚和能級提高,需要產生裂變和影響全局。”楊建文稱。
上海虹橋商務區自設立以來,不斷完善交通、會展、 商務功能,建成全國最大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具備引領長三角協同開放的良好發展基礎。
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閔師林2019年底表示,虹橋商務區已經形成長三角優質經濟資源加速集聚,在區域總計約5.2萬家企業中,長三角籍投資者投資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40%。
對于“兩帶”,楊建文說,一方面需要合力培育樞紐功能,另一方面則要拓展、傳導開放效應。
劉志彪表示,隨著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空間范圍變大,可利用的土地面積也變大,就為未來發展與樞紐相關的產業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尤其是對航空運輸依賴度比較高的產業,比如電子信息產業。”
目前,南向北向的拓展協同已經開始。
2月22日,上海虹橋商務區管委會規劃管理處、嘉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中規院上海分院和嘉興市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共同簽署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南向拓展帶協同發展規劃研究》課題合約。
2月5日,上海虹橋商務區管委會規劃管理處、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中規院上海分院共同簽署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協同發展規劃研究》課題合約。
四大著力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認為,要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其國際開放的程度、樞紐功能的培育,是最重要的。
《方案》提出了四個“著力”:著力建設國際化中央商務區,著力構建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著力提高綜合交通管理水平,著力提升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能力,以高水平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比如,在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建設中,要構建國際會展之都的重要承載區、建設富有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構筑總部經濟集聚升級新高地。
在構建高端資源配置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中,重點是充分發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平臺作用,打造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要素出入境集散地,促進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更加高效便捷流動,全面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方案》提出,持續放大進博會外溢帶動效應,將進博會期間的展品稅收支持、通關監管、資金結算、 投資便利、人員出入境等創新政策依法上升為常態化制度安排。
同時要創新發展新型國際貿易,集聚高能級貿易平臺和主體,促進金融與貿易深度融合,研究發布反映貿易金融便利化程度、長三角貿易活躍度、 會展活動影響力等的“虹橋指數”。
在國際貿易發展中,“兩帶”將成為有效產業支撐。
《方案》提出,推動蘇州工業園區、嘉興科技城與周邊地區建立產業協作機制,支持嘉定、昆山、太倉在汽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加快打造杭州灣北岸高端產業集聚區(金山),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國際貿易能級。同時支持松江、相城、南湖等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研究創建蘇州(相城)車聯網先導區、區塊鏈產業應用示范區,推進嘉興國家互聯網產業國際創新園建設,為數字貿易提供基礎性支撐等。
綜合交通樞紐是發揮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功能的基礎。《方案》提出,要強化虹橋與浦東兩機場聯動,加快打造虹橋商務區與長三角主要城市兩小時軌道交通圈。同時,建立以虹橋國際機場為核心的國際航空運輸協作機制,拓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港口集疏運功能。
虹橋國際會客廳
目前,長三角正積極探索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楊建文說,蘇南(蘇錫常)是我國經濟重鎮,原先出口加工產業比重較大,新的發展階段和環境條件下,內外競爭壓力急劇上升,轉型升級任務較為緊迫,產業鏈供應鏈也在重構過程中。浙北(杭嘉湖)呈現后來居上發展態勢,需要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
也因此,楊建文表示,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通過國際化營商環境和營運平臺的打造,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會展溢出效應的發揮,通過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的機構集聚,有助于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流入,以及長三角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和完善。
《方案》提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要顯著提升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的能力,為長三角走向國際提供商務、貿易、交通等領域的高端服務。
比如,建設長三角區域城市展示中心,在虹橋商務區共同打造長三角各城市“虹橋國際會客廳”。推進虹橋國際機場在蘇州、嘉興等地建設虛擬航站樓,“一站式”提前辦理出關、乘機手續,提高交通出港便利度。
同時,發揮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融資源優勢,支持合肥打造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為長三角企業提供便利金融服務。依托虹橋國際貿易新平臺,推動國際貿易企業、機構到長三角省市設立加工、倉儲基地。此外,鼓勵長三角其他地區各類主體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內布局設點,利用政策優勢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層次水平。
“《方案》中融合了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一些政策優勢,使得更大范圍內可以同樣享受這些開放政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陳雯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