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于門頭溝的北京精雕集團成立已有20余年。但近年來,京內工業土地資源緊張,難以適應高端產品的生產需求。恰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出臺,精雕集團選擇將目光投向津冀。
2014年,廊坊精雕投入使用。“在完備的研發、制造體系支持下,北京精雕突破了發展瓶頸,研制工作進入快速推進階段,集團在前三年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9%。”精雕集團執行總裁吳愛軍談到,位于天津的項目也將作為集團的精密零部件研發和制造基地,將于2022年投入使用。
北京精雕的發展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2014年至今,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已有七年。2月25日,北京市召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展成效新聞發布會。據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協同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李文紅介紹,七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津冀三地的產業疏解轉移和對接協作步入快車道,區域產業鏈加快形成;北京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發揮輻射作用,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交通暢連:雄安進入北京1小時交通圈
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拉近了三地時間上的距離,也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入快車道。如今,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哈高鐵全線貫通,京唐城際鐵路城市副中心段開工建設。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西延、通密線、東北環線開通運營,市郊鐵路總里程達到約393公里。
同時,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部打通,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群眾的出行更加便利。
雄安新區和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兩翼”。在保障副中心交通方面,地鐵和市郊鐵路延伸至副中心,副中心站、城市綠心等綜合交通樞紐正在加緊建設。新改擴建道路設施共33項、總規模250公里,完成耿莊橋等13處疏堵工程,有效緩解了中心城區與副中心間的道路壓力。
“以廣渠路東延工程為例,廣渠路東延開通前,北三縣到副中心和中心城交通量約35%集中在京通-通燕高速,收費站區常發擁堵,通勤出行耗時較長。廣渠路東延開通后,對京通-通燕高速車流有明顯分流效果,京通、通燕兩條高速的高峰交通量分別下降15%和21%。”市交通委協同發展處處長趙陽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在完善冬奧會交通支撐保障體系方面,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先后建成通車,松閆路改造、G110(京銀路)大修、京禮高速阪泉服務區等賽區場館外道路建設有序推進。冬奧賽區交通組織測試工作正在積極開展。
在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方面,京雄高速北京段(市界至六環)預計于2021年底建成通車。屆時,雄安新區到北京市僅需1小時,有效緩解北京西南方向既有交通壓力,同時,為沿線區域提供一條新的對外聯系快速通道。
產業對接: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超2萬項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在加快首都產業結構調整上,2014年以來,北京已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2872家,退出企業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建材、化工等行業。制定實施加快科技創新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個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產業發展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除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如何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推動創新共同體建造,更是京津冀產業對接協作“串起來”所要面臨的核心。
目前,一批重點項目在持續推進中。據介紹,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持續推進,金隅曹妃甸示范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總體規劃落地實施,自貿片區正式掛牌,綜合保稅區獲得批準。天津濱海-中關村(000931,股吧)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超過1600家;支持張承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共建北京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
此外,協作創新共同體加快打造。市科委國際與區域科技合作處處長郭睿介紹,截止2020年,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累計超過2萬項,成交額1410億元。
如中關村深化與津冀兩地的科技園區合作,中關村企業已在天津、河北設立8800余家分支機構,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4年的83.1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4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間,京津冀三省市建立疫情聯防聯控聯動工作機制,三地經信部門在信息互通、疫情防控物資供應、企業復工等方面,相互支持、精準施策。及時協調津冀政府,推動當地企業盡快復工,重點推動了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全部復工復產,累計為北京市企業協調解決津冀地區300余家配套企業復工復產,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有力的保障了企業生產運行。
民生為本:已簽署基礎教育合作協議13項
教育、醫療、生態等資源的平衡是老百姓(603883,股吧)獲得感提升的關鍵。北京市積極發揮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局面已蔚然成形。”市教委發展規劃處處長姚林修談到,北京與津冀政府及教育部門簽署基礎教育合作協議13項。北京景山學校、北京五中分校、八一學校、北京八中等北京優質學校在河北多地市建設分校。選定北京30余所中小學“手拉手”對接幫扶河北省23個教育貧困縣。
姚林修也透露了接下來疏解部分教育功能的安排。“十四五”期間,將完成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推動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區規劃建設。推進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建設科教融合新城。加快推進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和中央民族大學豐臺校區建設。
在醫療協作方面,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已建成運行,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基本建成。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工程也正在加快建設中。此外,積極協調央屬、市屬等優質資源,通過技術幫扶、遠程診療、緊密型醫聯體、合作托管、人員培訓等多種形式支持北三縣現有醫療機構提升能力水平。
其中,朝陽醫院、天壇醫院等4家市屬醫院對口支持位于燕郊的燕達醫院,已幫助其成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服務能力提升顯著。2019年燕達醫院年門診量達70萬,較2014年合作前的9.5萬增長了7倍多。
醫療衛生政策協同也不容忽視。43項臨床檢驗結果在京津冀485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21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在三省市176家醫療機構試行共享,基本覆蓋了符合要求的二三級醫療機構、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及民營醫療機構。支持友誼醫院牽頭成立了消化、肝病臨床試驗倫理互認平臺,實現6個消化專業多中心臨床研究倫理審查結果互認。
在加強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上,通州區與廊坊市共同強化燃煤鍋爐、機動車和重點工業行業大氣污染治理,嚴格控制揚塵和工程機械污染。2020年通州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19.6%,降幅居北京各區首位,北三縣下降6.9%。
跨界生態綠洲的建設也讓家園更美。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運河公園一期工程已經啟動,潮白河森林生態景觀帶三期工程完成70%。未來還將建成一批污水治理工程,修復河道水生態功能。北運河(通州段)通航加快推進。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晨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