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國內生物醫藥領域引發空前關注,對于制藥企業來說更增添一份責任與思考。
3月3日,藍鯨財經記者獲悉,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提交了一項關于堅持創新大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議案。
在議案中,李燕建議緊緊把握生物科技作為引領下一輪產業革命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定位,搶奪生物經濟發展主動權,補齊國家生物安全短板。
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加速重構的大背景下,科技創新遇到了一些問題,在生物醫藥領域表現的更為普遍、更加突出。在李燕看來,當下生物醫藥領域有兩大問題:
其一,原始創新短板。新藥開發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生態系統。李燕認為,在這背后一是創新研究缺乏有轉化意義的新機制、新靶點。以腫瘤免疫靶點為例,目前全球已上市的腫瘤免疫藥物以及在臨床開發的靶點,均是美歐日基礎科學研究發現并轉化為產品開發研究的,亟需國內基礎和轉化研究領域涌現腫瘤等重大疾病可成藥的疾病機制和靶點,實現中國自己在新分子實體和治療方法的新突破。
二是臨床研究資源不足。臨床研究是新藥開發繞不過去的關口,也是檢驗新藥開發質量的試金石,雖然近年來相關部門和各大醫院都加快了臨床研究中心建設,但總體數量和質量都有提高。
其二,我國面臨從關鍵設備缺失到技術人才屏蔽的風險。“目前,生物制藥鏈條上的高端研發和產業化所需要的關鍵儀器、設備、耗材等,均嚴重依賴西方尤其是美國,一旦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產的核心設備目前還無法替代。人才是創新的關鍵。近一段時期,美國采取的對華裔科學家直接調查,關停實驗室,限制中國留學生入境,為高端人才國際交往和合理流動設置了重重障礙。”李燕稱。
為此,李燕提出四點建議促進國內生物制藥利用好戰略機遇期,把握好時間窗口支持引導產業發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她認為,藥品是特殊商品,事關國家大局,事關民生。對于我國醫藥產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建議結合正在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加強醫藥產業頂層設計,加快培育行業龍頭,推動產業升級,早日建設醫藥強國。盡快出臺專門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高層級政策,打通新藥立項、審批、生產、使用全部環節,促進發改、工信、科技、財政、藥監、醫保、衛健等部門聯動,出臺綜合政策,重點解決審批審評慢、藥品入院難等問題,引導企業想創新、真創新,創新產品賣得出、能贏利,快速實現市場價值,形成創新的良性循環。
同時,建議加快審評審批,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此外,創新藥成功率低、花費巨大。她建議尤其對進入臨床階段的在研產品,從國家角度給予政策、資金等大力支持。
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三位。形成包括研發、生產、流通、使用四個環節,涉及研發外包服務公司、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制藥公司、原料供應商、醫療器械制造公司、經銷商、醫院等在內的復雜的供應鏈體系。但上述產業鏈的高端儀器、設備、耗材等,目前以進口品牌占主導地位。李燕提出,國家應鼓勵生物產品研發和生產企業進行國產替代,給予法規、政策上的支持。重點推動生物產品生產用培養基、層析介質等高附加值物料的國產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