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戶籍人口高達9億,農村有2.3億個家庭,農村年消費品零售額超6萬億元。 ]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1年,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三農”工作的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抓好農業生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同時,鄉村振興也是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關鍵詞。全國人大代表、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保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接續戰略,這是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必走的路徑。鄉村振興既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我有信心農村消費市場將會進一步釋放。”
如何銜接脫貧攻堅
目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設置“5年過渡期”至少有三層意義。首先,過渡期可以安撫和穩定剛剛脫貧的地區,財政政策等不會立刻取消。其次,對于參加“萬企幫萬村”等精準扶貧行動的企業,釋放出市場穩定的信號,保障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的效果。最后,這一政策也有助于強化責任,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
民盟中央今年提交的《關于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融合》的提案中寫道,近一兩年來,各地堅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手抓”,探索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進行銜接,已實現初步關聯互動,但距離形成高質量、高層次的融合發展和良性銜接還有改進空間。如體制機制銜接不暢,導致項目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產業發展升級困難,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內生動力激發不夠,“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對此,提案中列出了四則建議,包括接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過渡完善扶貧政策;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關鍵作用;調整完善產業幫扶政策,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升級;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發展內生動力。
“不同于利用五年時間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任務目標,鄉村振興是國家實施的中長期戰略,是三農領域的持久戰和總決戰。”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桂華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考慮到戰略的長期性,首先不能操之過急,要分步驟地做好計劃,同時區分類型和區域、因地制宜。
怎樣做好鄉村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首次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作為“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擺在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三次提及“鄉村建設”,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確保種源安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鄉村建設行動,首先就要做好規劃編制。按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今年縣一級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基本編制完成,之后要在此基礎上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
為什么特別強調實用性?李國祥解釋,目前的村莊規劃分為集體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型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和撤并搬遷型村莊四類,建設重點各有不同。既然主要依靠公共資源進行投資,就一定做好事前規劃,避免浪費。他認為,不能過度依賴專業機構,只有培育當地的規劃人才,才能滿足地區變化中的發展需要。
“國土規劃是鄉村建設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城鄉關系的劇烈變動,導致了人口的重新布局,土地資源該如何利用?怎樣把人口、土地和資源有效結合起來?這是值得仔細思考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已經空心化了,我們去大搞建設,這就不匹配了。”桂華說。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完善審批實施程序、節余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桂華認為,這一提法表明了中央對于鄉村建設中的國土規劃問題的重視,下一步將會更多照顧農村的特點和農民的需要,改善農民生產生活。
鄉村振興有何產業機遇
產業興、百業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產業興旺是基礎。
“農村地區的主導產業還是農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研究員夏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長期的角度來說,中國農業整體都向著高質量發展、綠色農業轉變。一方面,主要農產品(000061,股吧)的供給要滿足人們生活所需,這些都有固定的年度目標。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減量發展,不能過度使用化肥農藥,農產品質量標準也要跟上來。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今年提交了一份關于鄉村振興中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她表示:“當前扶貧產業基礎比較薄弱,農村一二三產業鏈接不緊密。扶貧產業主要集中于種植業、養殖業,以一產為主。這些產業往往市場競爭能力不足,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
為此,王萌萌建議,鞏固扶貧產業,加大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要面向市場、圍繞需求發展農村產業。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資源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
農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一些代表委員也看到了鄉村振興潛藏的巨大市場機遇。
潘保春建議,一是鑒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底子薄、發展滯后的基礎性問題,建議出臺政策支持鼓勵城鎮科技型企業加大農村市場的關注力度,扎根農村市場,推動鄉村振興。二是針對農村市場消費結構、消費方式的不同程度問題,建議加大對農村消費市場的清查監督力度,凈化農村消費市場氛圍,保證農民高質量消費。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戶籍人口高達9億,農村有2.3億個家庭,分布在全國5萬多個鄉鎮,農村年消費品零售額超6萬億元,且每年以不低于10%的速度遞增。”潘保春認為,隨著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縱深推進,將進一步增強農民的購買能力和消費意愿。我國農村的消費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還將進一步釋放。
“對于眾多家電企業來說,必須抓住這一輪鄉村振興國家政策東風,深入研究農村家電市場的特殊需求,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因地制宜制定農村銷售策略,與時俱進共享發展。”潘保春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