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關鍵還是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尚未有效解決。 ]
進入“十四五”,長三角一體化的重點明確為:提升一體化水平,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近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十四五”時期將努力把區域協調發展推上更高的水平。而長三角一體化的重點,是要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當中起到重要的支撐和示范引領作用。
如何提升長三角一體化水平?
《“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提出,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提高長三角地區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
當下,科技和產業創新正在成為長三角提升一體化水平、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主戰場。
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
目前,長三角已經形成了一批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創新共同體。三省一市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占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研發強度均超過了3%。
2020年底科技部正式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長三角要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的引領者、國際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世界科技強國和知識產權強國的戰略支柱。
近年來,滬蘇浙皖在各自積極加碼科技創新力度的同時,區域協同創新也在加強。
3月4日,江蘇省2021年度省重大項目清單出爐。今年初步安排項目240個,其中實施項目220個、儲備項目20個,年度計劃投資5530億元,較上年初增加120億元。
這其中,包括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南京綜合性科學中心、中科院常州國家空間信息綜合應用創新平臺等在內的創新載體安排項目20個,年度計劃投資91億元。
與往年相比,一批核心技術攻關、解決進口替代的新項目納入了江蘇今年的重大項目清單。142個產業項目中,與江蘇省30條優勢產業鏈直接相關的強鏈固鏈延鏈項目占比超過50%。
2月公布的2021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清單中,也包括了上海光源二期、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項目、李政道研究所等10個科創中心項目。
“科創共同體的打造有一定難度,首先是科創資源怎么配置,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長三角正在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推進科創資源配置的合理化。
為了更好推動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培育新增長極,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建議,參考歐盟“地平線歐洲框架計劃”中的協調機制,設立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示范區管理委員會,負責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督查以及指導、協調三省一市相關工作,理順管理權責,避免各地政策相互沖突,集中科技創新資源,提高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率,為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保駕護航。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快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建議。熊思東表示,長三角雖匯聚了全國1/3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但共建共享共用程度還不夠。此外,“數據孤島”現象要進一步化解,人才流通不暢,成本共擔、成果共享、高效轉化等機制也不夠完善。
熊思東建議打造共享共用的科研平臺。同時在長三角更大范圍內考慮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發揮不同區域的特點和優勢。設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基金”,用于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發展有關項目研究、落實相關計劃及人才互聘互訪等。
邵志清還表示,實現科創政策的協同也很重要。“三省一市對科研項目都有支持,但是力度、方向都有差異。”
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目前,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其中,需要培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3月1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的關鍵。要錨定“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包括集成電路、5G、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壯大,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作為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抓手,長三角三省一市正在推動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華誼集團總裁王霞表示,長三角地區石化產業通過充分發揮一體化優勢,推進成為世界級石化制造業集群,將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新一輪全球合作與競爭,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長三角地區石化行業發達,2019年規上石化企業近萬家,占全國數量約40%;主營業務收入3.2萬億元,占全國的27%;利潤總額2241億元,占全國的34%;石化產品出口占全國的28%。
同時,長三角石化園區集中度全國最高,主要石化園區已經形成完備的上中下游產業鏈條,以及多層次、立體化的空間布局,有力支持長三角地區下游電子、汽車、輕工、航天等產業的發展。
因此,王霞建議,打造高水平的長三角石化產業集群,助推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形成新增長點。同時,進一步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制定長三角“材料戰略”,推進核心技術突破,打造長三角化工高端新材料生態體系,形成長三角競爭新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上海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力表示,在科技進步與國際經濟大調整的背景下,要不斷增強區域競爭力,迫切需要先進基礎設施的支持,加快“新基建”將從最根本的層面夯實與優化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基礎。
但現階段,長三角地區面向5G等新基建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尚未建立,制約著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發揮推動長三角地區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賦能作用。
陳力建議,利用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的優勢,推動新基建與長三角地區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深度融合,以加快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打造產業新生態,助推長三角產業升級。
比如,發揮長三角大數據核心技術等優勢,籌劃長三角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應用融合創新,推動長三角數字化、信息化與制造業、服務業融合。
組建企業創新聯合體
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表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更多龍頭企業要挺身而出,因其抗風險能力更強,而且能幫助整條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南存輝認為,針對行業“卡脖子”技術問題,浙江龍頭企業要以發展大局為重,勇挑重擔,聯合產業上下游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苗圩發言時表示,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關鍵還是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尚未有效解決。
苗圩表示,要加快推動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探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新路子,強化科技、產業等部門協同。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杰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要實現補鏈固鏈強鏈,關鍵在“鏈主”企業,由于在產業鏈上擁有主導權,其創新變化會直接帶動鏈上的其他廠商協同創新,最終實現產業鏈的重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
“原來長三角多是組建創新聯盟,相對比較松散,現在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組建創新聯合體,圍繞‘卡脖子’技術推動創新。”邵志清對第一財經說,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這種新形態,在長三角大有可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