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大規模流動加深了我國農村地區老齡化的程度。“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出臺系列政策改善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局面,1.3億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提上了日程表。
與城市相比,農村家庭養老能力弱化,養老保障不足,養老服務設施不健全等問題較為突出。針對這些短板,近來的中央文件在鄉村振興政策框架下提出了系列應對之舉。
農村老齡化快于城市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農工黨中央的提案稱,2019年末,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2.5億,其中農村老年人1.3億,農村老齡化水平達22.5%,呈現出“老齡程度更深” “困難老人更多”等特殊性。提案還預測,到2028年,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將突破30%,高于城市11個百分點,提前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近年來由于城鎮化加速,我國鄉村總人口連年下降,從2010年的6.7億人降至2019的5.5億,但流向城鎮地區的人口絕大多數是勞動年齡人口,從而加深了農村地區的老齡化程度,形成老齡化“城鄉倒置”的狀況。
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揭示,城市的人口老齡化程度最低,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為9.2%;鎮的老齡化程度居中,占比為9.4%;鄉村占比為12%。
農村養老保障不足
目前,我國初步形成了以家庭贍養為基礎、養老機構和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為依托、鄉鎮敬老院托底的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格局。
過去十年,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從2010年的1億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5.4億人,其中絕大部分為農村人口;實際待遇人數從2012年1.3億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1.6億人。
隨著參保人數增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規模和累計結余實現大幅增長,基金收入從2012年的1829.2億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4770.2億元,基金支出也從1149.7億元增加到3374億元,累計結余從2012年末2302億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8249億元。
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2014年的每月55元,提高至2018年的每月88元。2018年末,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金月均152元。
與城鎮職工2018年養老金平均水平3153元相比,農民養老金水平是偏低的,難以支撐他們購買養老服務,有效需求不足導致農村養老服務和養老設施發展較為緩慢。
“十四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不過,農村要實現“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面臨著醫療衛生、養老服務供給的短缺。
衛健委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8年,城市中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的數量一直是農村地區的兩倍以上,以2018年為例,城市為109人,農村為46人。城市每萬人中醫療機構的床位數也一直是農村地區的兩倍左右,以2018年為例,城市為87張,農村為45.6張。
全國人大代表、鄉村醫生劉慶民表示,鎮、村一級養老機構存在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對殘障、患病、失能的老人,缺乏專業人員照料,建議加快建立養老護理員培養機制,充實農村養老服務隊伍。
發展普惠、互助性養老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推動村級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
其中,“三級養老服務網絡” “村級幸福院”“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均為首次出現,業內認為這三點是今年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的重點內容。
“十四五”規劃提出,積極發展農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養老。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員養老研究中心主任成緋緋對第一財經表示,農村幸福院最早是從河北肥鄉開始的,后來民政部重點推廣。它實際上是農村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由村民委員會管理,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飲食、文化娛樂等日間照料服務的公益性活動場所。
民政部數據顯示,從2013年起,民政部聯合財政部累計投入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30億元,依托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農村幸福院,年服務農村老年人數超過5000萬人次。
近年來,中央財政一直在加大對農村養老設施的投入,每年均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農村五保供養設施設備更新改造。
“十三五”期間,農村幸福院、頤養之家等村級互助養老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目前,全國已經建成10.8萬個村級互助養老設施。
民政部去年11月提出,爭取到2025年基本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切實加大投入,積極爭取財政資金,分配本級彩票公益金時向農村養老服務傾斜,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使用好農村集體經濟資源和相關土地政策,確保農村養老服務持續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