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轉型升級關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既是近年經濟發展的重點,也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對未來五年制造業的發展規劃著墨甚多,提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深化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加快制造服務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舉措,目的是振興發展實體經濟,提升高質量發展含金量。
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首先要認識中國制造業的處境。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指出,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仍處于第三梯隊。苗圩此前劃分的“四個梯隊”為: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以歐盟、日本為代表的高端制造領域,第三梯隊是主打中低端制造領域的新興國家,第四梯隊則為資源輸出國。
可以印證此論的是,根據去年底官方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19)》,我國在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航空發動機、農業裝備四個優先發展方向與世界強國仍有較大差距。
眾所周知,早在多年前中國制造就遍布全球,至今已連續十一年成為全球制造業最大的國家。不過,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風險,近年明顯增多。
具體而言,目前中國制造業的現實情況是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大多數裝備研發設計水平較低,企業技術創新仍處于跟隨模仿階段,底層技術尚未突破;部分領域產品和技術標準不完善、實用性差,跟不上新產品研發速度,且品牌建設滯后,世界裝備制造業中90%的知名商標所有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
而且,疫情影響之后,其他諸多領域已全面恢復,但投資領域目前恢復比較慢的是制造業投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制造業投資兩年平均下降3.4%,原因在于企業的投資能力和投資信心仍受影響。
基于上述現實問題,此次《報告》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且比3年前公布的《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更加系統和全面。重點提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很明顯是針對“卡脖子”領域,具體包括高端新材料、工業母機、重大技術設備、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技術、高端醫療裝備和創新藥、農業機械設備、工業軟件等關鍵技術。舉措則包括繼續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7%以上。
同時針對目前制造業發展的短板,也出臺了支持政策。如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問題,提出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進一步提高到100%。的確,目前中國制造業附加值較低也與研發投入少有一定關系,數據顯示,2016至2019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份額達28%以上,但研發投入卻不足世界制造業研發投入的3%。
應該說,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推動制造業全面升級是繞不過去的,就目前“大而不強”的現狀,務必聚焦重點領域,尤其是突破“卡脖子”技術,同時有針對性地補好短板。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