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環保不達標的中小企業,成本負擔將陡增。
當前,水泥熟料價格已逐步恢復至春節前下跌時水平。
根據華西證券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當前熟料再次推漲,碳中和下水泥有望提升估值。長三角沿江地區熟料價格分別于2月19日、2月24日、3月11日3次上調,幅度每輪20-30元/噸,裝船價上調至400-410元/噸。這意味著后期天氣一旦放晴,水泥發貨迅速恢復后(目前5成-6成左右),水泥價格、盈利有望上漲。
根據財聯社此前的報道,在國家大力倡導碳中和的背景下,擁有良好碳排放數據基礎的水泥、電解鋁行業可能最先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自2013年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陸續上線,累計配額成交量4.06億噸,成交額92.8億元,平均碳當量的價格為23元/噸。
“最主要的是水泥的碳排放在幾個行業內排名比較靠前,占到了13%左右。水泥制造過程中需要燒石灰石,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上燃煤,所以整體排放量較大。另外,水泥行業在目前的幾個試點地區比較成熟,碳交易情況比較好。”3月16日,中國水泥網、中國水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鄭建輝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解釋道。
根據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范永斌此前公開披露的數據,目前,我國熟料碳排放系數(基于水泥熟料產量核算)約為0.86,折算后我國單噸水泥碳排放量約為597kg。預測行業年碳排放量為13.76億噸,占當前全國碳排放總量約13.5%。基于此,水泥行業作為高能耗行業,行業的節能減排對于我國總體實現“碳中和”愿景意義重大。
從免費到有償?
按照之前的試點,主要采取的是配額免費發放的原則,參考《廣東省2020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水泥企業的免費配額比例為97%,按基準線法、歷史強度下降法分配配額的控排企業,產量按照協會統計產能的1.3倍,生產天數按照300天計算。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落地,碳排放配額將逐步從免費分配過渡至有償分配,并可通過公開競價、協議等方式交易。
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生態環境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建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組織建設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碳排放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要求適時引入有償分配。
“之前其實也是有償,但因為此前是根據企業實際產能或者產量來制定分配,因此各個省的配額較足,所以企業基本上不會特別缺。未來隨著減碳政策的陸續實施,尤其像‘十四五’水泥行業率先于其他很多行業,要實現碳達峰,這也會導致成本增加。”鄭建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國家削減配額,對企業來說,目前主要是產量的壓力。“過去我們熟料產量的壓減都是通過臨時停產、錯峰生產等政策。但碳交易是一個市場化的政策,而非行政性政策。對企業而言,如果通過技術改造導致碳排放較少,國家分配的多余配額就可以用來交易。而有些企業它自己的碳配額不夠,就要去市場上購買。”
相關數據顯示,廣東省2020年度配額總量為4.65億噸,以電力企業最高的5%有償配額計算,最大碳交易市場為2300萬噸,按照當量23元/噸計算,市場空間為5.29億元(并且主要為電力企業),整體對于水泥企業影響不大。
以上市公司塔牌集團(002233,股吧)為例,會計報表中對取得的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放的免費碳排放權配額,公司不確認資產,也不確認政府補助,不做會計核算。對有償取得的碳排放權配額,視持有目的進行分類。以自用為目的的,公司作為無形資產進行核算,以出售為目的,公司作為存貨核算。有償取得的碳排放權配額按取得初始成本進行計量,并按持有目的適用的準則進行后續計量。其中,2019年購置的碳排放權為400萬元左右(相較凈利潤17.23億),主要購買為粉磨站自用及公司有一條金塔線建設時間較久能耗較高,但整體看對于水泥企業整體成本影響不大。
成本上升
隨著各地碳達峰、碳中和任務目標的臨近,這對于環保不達標的中小企業,成本負擔將陡增。
在鄭建輝看來,新政實施后,水泥企業的碳排放額或將進一步縮減,從而進一步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比如根據你的供電量或者實際的產量,進行碳排放分配。配額減少之后,整個行業很多企業可能會出現不夠用的情況,配額不夠卻仍要繼續生產的話,購買配額會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企業減碳,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技術改造,比如碳捕捉技術、新產品的開發、新的設備購置、燃料替代等,這些導致企業成本增加。”
有業內人士指出,碳排放權配額制管理及交易,是落實2030碳達峰的重要舉措,因此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行動方案將在年內加緊出臺。目前并未出臺文件提及碳排放交易的配額及定價,但是總體來說會不斷收緊,將會利好水泥行業龍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拉開與中小企業差距,并且有望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考慮到中國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未來水泥行業的技術革新也在途中。按照目前的處理技術,要達到完全碳中和,總體生產成本要增加幾百元/噸,當然這是40年后達到的目標,但是總體的方向不變,通過環保手段拉開行業差距,技術落后企業逐步淘汰出市場,有利于行業市場繼續向龍頭集中。
對于當下水泥企業如何應對,鄭建輝表示:“現在來說,比較困難的是還沒有比較成熟的技術問世,雖然行業內在做一些小范圍的嘗試,但沒有形成可以推廣的常見性的技術。當然,距離2060年還有很長的時間,未來肯定會有新技術的迸發來推動碳中和的目標達成。”
財信證券分析師周策給出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水泥企業可以依托二代水泥技術標準來對生產線進行技術升級,通過使用先進的旋窯,分解爐,輥磨系統等降低生產能耗,根據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研發標準指引,新型熟料水泥可比CO2排放量降低25%以上。
根據中國水泥協會《以“二代技術”為目標推進水泥技術創新》等六個新格局工作方案的通知,到2025年將對水泥行業在產的生產線全面進行提升改造,全面淘汰落后產能。政策推動下,水泥行業技改需求將釋放。
(作者:陳紅霞,實習生姚煜嵐 編輯:李清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