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在炒作房價這件事上,西安比長沙靠譜。
文 | 地產八卦女? 陳慶
01
曾經我說過,長沙不是什么一線城市或者“新一線”,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氣質;但是長沙也不是二線城市,因為相比當前的所謂二線,長沙是一個很容易出網紅、爆紅全國的城市。
那長沙究竟是幾線城市?——咱不說它是幾線吧,我認為這是一個平民城市,一個平民消費文化大行其道的地方。
與之相對應,西安則是一個努力想擺脫平民階層、想進入一線領域的城市。
作為西北區域的龍頭老大,西安有著“十三朝古都”的輝煌歷史,地面上有曲江、大明宮、大雁塔、鐘鼓樓等名勝古跡,地下有兵馬俑和無數的皇陵文物。
也正是因為這些過往,西安雖已貴為全國第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但仍時不時傳遞出“曾經的世界中心城市”形象。
然而,想要回到世界中心城市的高位,絕非一朝一夕。西安對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上,也著實下了一番苦功夫。
誰成想,在這“大西安”的極速發展中,最先崛起的,是房價。
▲西安房價,已經逐漸脫離了重慶、長沙、貴陽這一道被大家稱為“良心城市”的隊伍。
02
說實話,在2015年的時候,我因為工作關系,長期關注中西部核心城市的市場走勢,尤其是西安市場。
在那個時候,長沙、重慶、貴陽、西安四城的房價,基本是差不多的,長沙稍微貴一點,均價大約7000;貴陽最低,大約5000多。而重慶和西安的房價,大約是6000-7000的樣子。
而現在,西安的二手房均價已經上升到1.4萬-1.5萬每平了,而長沙和重慶仍在1萬-1.1萬每平晃動。
也就是說,五六年來,西安均價翻了1.5倍,而長沙均價則只漲了不到60%。
這樣的漲幅差異,著實顛覆了我的認知——畢竟在我們的常識里,長沙是南方城市,西安是北方城市;長沙民營經濟發達,而西安軍工、能源等國有型產業發達;長沙2017年就邁入萬億gdp俱樂部,而西安2020年才首次進入萬億陣營......單單從經濟實力對比上,長沙并不落下風,為什么西安的房價漲勢,面對長沙卻呈現出“碾壓”形態呢?
對此,個人認為,這主要是兩座城市經營思路的根本性差異所導致的:2016年以前,長沙、西安房價低,一個是因為“太會賣地”,一個是因為“不會賣地”;2016年以后,長沙房價不及西安,則是因為長沙選擇了政策主動壓房價,而西安則真正學會了“賣地求榮”。
我曾經寫過,長沙土拍喜歡“煮夾生飯”,喜歡制造概念,在一個區域還沒有發展成熟,長沙就大力推動另一個區域的發展去了。比如融城向南還是向西,長沙內部曾有過很大的爭議;濱江新城、洋湖片區、省府片區、空港新城、梅溪湖等,都掛鉤過“長沙陸家嘴(600663,股吧)”、“金融中心”等概念,以致全面開工“滿城挖”。由此,有人認為長沙在那時,真的是太會賣地了。
然而,在長沙房價剛漲了半年,不僅長沙市出臺了堪比一線的嚴厲限購政策,湖南省住建廳還專門下發了調節供地的函,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沙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
▲2018年5月10日,長沙住宅告急僅夠賣2.8個月,湖南省住建廳緊急推動長沙國土局加快供地,從而抑制了長沙樓市炒作熱情。
那么,西安呢?西安有些不同,在2016年以前,它是“不會賣地”,而從2017年開始,西安開始“會賣地了”!
對此,我先談談它在2016之前,為什么不會“賣地”。
我們知道,西安跟長沙城建框架最大的不同,在于地面歷史古建筑的多寡。長沙因為文夕大火的原因,原有的地面建筑、歷史遺留物被燒得干干凈凈,加上長沙人口不多,周邊到處都是農田,長沙政府有足夠的空間玩大手筆,總體統籌、四處開發新城;
而西安則是九朝古都,受制于近代史很多羈絆,原有的城市骨架其實很小,到處都是“老古董”,一環和二環之間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居住區。90年代初期,西安想要發展工業區,但卻限于無力拆除這些城中村,同時也沒有錢(西安雖然有很多大型軍工央企,但是這些央企的稅收多交給中央,西安本身的收益其實很少。加上西安長期官本位文化主導,民間經濟不如江浙活躍,因此西安并沒有想象中有錢),于是將土地出讓和城改權限下放給區政府。
由此,西安不比長沙,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沒有了市政府總體統籌的空間。
然而,二環外的區政府拿到土地權限之后,卻并沒有想象中那樣老老實實做舊改。尤其是2006年以后曲江模式的橫空出世,讓各區看到了不用費力招商引資就能賺錢的潛力,紛紛轉向“歷史文物附近圈地→文化藝術炒作→全球招標搞規劃→貸款→基礎建設→招商引資→地價成倍甚至數量級翻番→出讓土地獲得資金→炒文化概念、建主題公園→土地再次升值”這樣一套發展模式。
▲西安曲江模式,主要圍繞文物歷史景區發展,其代表作品為大明宮景區、大雁塔景區、大唐芙蓉園景區、財神廟景區。
除了曲江模式之外,為了減少征地補償阻力,西安各區政府采取“蛙跳”的形式,跳過村的人口密集居住區,到外圍農田區發展。這種“蛙跳模式”和“曲江模式”,導致城市一環到二環之間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居住區,而工業新區、地產新城、政務區、CBD都在二環外三環內。
▲由于“蛙跳模式”和“曲江模式”的存在,西安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發展模型,二環到三環之間的區域價格高,特別是南邊的高新區。而二環內的城內,價格反倒低。這與北京以故宮為中心、環環相扣遞減的房價格局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此,雖然二環內的地段更好,但由于無證售房的項目眾多,供應大大失衡,這嚴重拉低了品牌房企在三環外的項目價格,導致外來房企生存困難;也直接導致西安土地價值體系混亂,加劇了一二環和二三環價格倒掛;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西安城改是各區自己報建報規,市政府沒法掌握完整的土地信息資料,土地出讓變得沒有節奏,也沒有合理的收儲制度和招拍掛制度,政府和業內對城改房具體數量和庫存信息失控,無法有效指導和調整。此后,西安在土地層面,一直缺少“強勢政府”,土地收益也明顯不如長沙,還產生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比如一個小小的二環路,硬是讓西安修了整整十年。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16年。它奠定了西安“房價不高”的格局,西安政府“不會賣地”的美名,也由此傳了出去。從這一方面說,盡管有些不好說的事情發生,但西安市民在住的方面,確確實實得了一些實惠。個人認為,這也算是“歪打正著”吧!
03
時間飛溯至2016年下半年,以鄭州炒房團為開端,西安房價洼地開始受到全國矚目。
而在此時,西安卻開始轉變思路,從“不會賣地”,轉變為“會賣地了”。
如何會賣地呢?簡單來說就是市里統一收儲,將以往下放給各區政府的土地出讓、報批報建等權力收回來。此舉大大提高了西安市的整體操盤能力,從而能夠更有效的“控地價”。
也許站在西安決策者的角度來看,西安無論是常住人口,還是歷史地位,都遠高于長沙。西安擁有1000萬人,遠高于長沙的700萬人。西安是西北中心城市,教育、醫療、城市基礎配套都是西北五省龍頭,吸附大量西北五省人口流入。西安高校數量位于全國第3-4位,大學生數量也高于長沙,僅僅在gdp指標上相對較弱。這樣的城市、這樣的房價,如果連土地財政主導權都收不回來,是有違常識的。
由此,西安把土地權收回,改變以前城改大規模低價放量的決策,壓縮土地出讓數量、抬升地價上漲,用高位賣地得到的資金,再投入西安文化公園建設、各項文旅和第三產業、教育和醫療資源,促進城市價值和土地升值,如此循環,西安開始向著落實“國家中心城市”穩步前行。
對此,近幾年最典型的實例,莫過于2021年2月19日新拍的曲江二期地王,117畝宅地樓面價2.4萬/㎡,溢價率超141%,總地價達21.5億,直接比肩在售新房價格,創下西安樓面價新高。
▲2021年2月 西安曲江拍賣土地 3140萬/畝
然而當我們扒開成交,才發現,拿地開發商曲江大明宮上和置業有限公司背后是曲江區ZF(由曲江管委會控股),都這年頭了還玩這種路數,也不知道這個地方到底市場走成什么樣,但一個個中介和地產營銷號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周邊所有沒買房的都恐慌再不上車以后沒機會了,于是蔓延到整個西安都一片大漲之聲。
受到地王影響,作為曲江的外延接盤者,航天基地板塊的山水美樹項目,400+套的房子,1.5萬每平的均價,20000+的人搶,成為了西安房地產史上的第二個萬人搖樓盤。
▲?不得不說,西安的操盤,服!
04
從“會賣地”到“堅決調控房價”的長沙、“不會賣地”到“會賣地”的西安,兩個城市從16年共同的6000-7000每平的房價起點,如今大相徑庭,西安房價甚至對長沙房價形成了碾壓型的態勢,說明了兩地政府的價值觀念:
一個著眼于長遠,高房價不等于高競爭力,宜居宜業,用低價土地優勢吸引產業、人才,形成健康的經濟內循環,才是城市的真正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仍然是傳統的土地財政思維,也許,站在它的角度講,只有利用好回收的土地決策大權,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城市價值提升、戶口新政帶來的人口價值提升,從而高價賣地、降低城市負債率、加大投入教育和醫療資源,才能真正把這個城市推上曾經的世界中心。
這兩個價值思維,說實話我也說不好究竟誰對誰錯。也許,真的只有時間,才能給予我們以答案。
關于地產,希望能與大家有更多交流。
交流、爆料歡迎掃描以下二維碼加我微信。
請告知公司+姓名,等你哦↓↓↓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地產八卦女。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