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遺囑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年輕人提前立遺囑,做好財產規劃。
全文3073字,閱讀約需6分鐘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白爽 校對 陳荻雁
近日,中華遺囑庫發布《2020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記者注意到,去年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人數出現一定程度增加,辦理人數共54513人,較上一年增長了12.15%。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接受“提前立遺囑做好財產規劃”的觀念。
━━━━━
立遺囑趨向年輕化,“00后”已開始立遺囑
隨著人們遺囑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年輕人提前立遺囑,做好財產規劃。
白皮書顯示,在2017年,共有73名“80后”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到了2020年,“80后”訂立遺囑累計總人數達到503人。2020年比2019年增長了2倍多,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分析,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80后”,肩負著家庭、社會等巨大壓力,使得他們不得不思考及早訂立遺囑。
“80后”的遺囑中,有97.23%是涉及房產。據了解,該人群中,超過一半是通過和另一半的奮斗買房,有一部分人是通過父母資助買房。此外,“80后”人群較有投資理念,有13.16%的遺囑涉及公司股權,15.89%遺囑涉及證券基金,這個比例遠超其他年齡段的人群。“80后”訂立遺囑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財產下落不明”和“照顧家人”。
截至2020年底,已有553位“90后”立下遺囑。
“90后”人群立遺囑增加了更加豐富的財產種類。從分配財產的內容中可以看到,81.61%立遺囑的“90后”處理的是銀行存款,71.54%涉及房產。與其他年齡段不同的是,“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一個突出特征:支付寶、微信、QQ、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90后”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其次就是證券基金。
針對為何“90后”立遺囑人中71.54%擁有獨立住房的問題,陳凱表示,在實際工作中,他發現這部分“90后”,父母買房掛名在子女名下的現象很普遍,還有的父母甚至會將自己的部分股權掛在子女名下。“這也是這些人要訂立遺囑的重要原因,防止自己發生意外財產旁落,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避免財產下落不明。”陳凱說。
值得關注的是,“00 后”也開始立遺囑了。
據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介紹,去年剛滿18周歲的小紅(化名)在中華遺囑庫上海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小紅希望把存在銀行卡里的2萬多元留給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紅最傷心難過時給予了支持和關愛。盡管并沒有把這筆錢留給父母,小紅表示,以后掙的錢可能會往這張銀行卡里放,如果資產增多,可能會重新訂立遺囑,增加遺囑繼承人。小紅說,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后會更加認真地活著。
━━━━━
再婚、離異家庭立遺囑漸成“剛需”
中青年立遺囑人群中,未婚、再婚和離異比例相對于60周歲以上人群高出許多。年輕人對婚姻的選擇更趨于多元化,再婚家庭以及離異人群漸成中青年立遺囑人中的“剛需人群”。
中青年中,未婚比例三年間始終徘徊在10%至15%之間,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數據比例不到1%;再婚比例四年間呈現出小幅上升趨勢,從8.24%至10.34%,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比例不到3%;離異比例逐年上升趨勢明顯,從7.53%上升到11.79%,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比例不到5%。
中青年立遺囑人夫妻同立遺囑的比例和單方訂立的比例相對比較持平,雙方同立的比例要遠遠低于老年群體的同一數據。這一數據也與立遺囑人的婚姻狀況數據相呼應。陳凱介紹,單方訂立的通常為單身人群或再婚家庭。再婚家庭一般情況比較復雜,在雙方意愿不一致的情況下,同立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此外,直接繼承人也在出現變化。
數據表明,“子女直接繼承”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配偶先繼承,子女后繼承”的比例逐年上升,說明群眾開始普遍意識到要優先考慮保障配偶的晚年生活。由孫輩直接繼承占比11.67%。選擇“子女直接繼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選擇“其他分配方案”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分配方案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化。
陳凱表示,《民法典》引入了“居住權”這一概念后,訂立遺囑者既可以通過訂立遺囑的方式確定房產分配給子女,防止因為配偶在自己去世后再婚導致財產外流,也能通過遺囑設立“居住權”,保障配偶在自己去世以后依然能享有居住權,防止子女提前賣房,可謂一舉兩得。
━━━━━
疫情下,海外辦理遺囑人數逐漸走高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華遺囑庫暫停線下服務兩個月,全年遺囑咨詢辦理量卻出現一定比例的增長,辦理人數共54513人,較去年增長了12.15%。值得注意的是,華中地區在3-5月期間咨詢人群占比有明顯增長,5月占比19.66%,為該地區全年最高峰。
數據顯示,從2020年8月開始,海外華人咨詢辦理遺囑的人數逐步走高,1月份咨詢量僅35人,到12月份咨詢量達104人,咨詢量增3倍。對此陳凱表示:“經分析,國外疫情日益嚴重,使他們開始考慮國內資產的安排問題。”美籍華人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人數最多,一共有 52 人。其次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還有少數來自俄羅斯、馬來西亞、 西班牙、英國等國家。根據統計分析,境外人士的遺囑中,處理的財產以國內不動產為主,占比高達99%,其次是國內存款,占比28%。
據悉,中華遺囑庫是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于2013年3月21日共同發起主辦、由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承辦的公益項目。八年來,中華遺囑庫已在全國設立11個登記中心,60個服務中心。截至2020年底,中華遺囑庫已向社會提供遺囑咨詢25.6萬人次,登記保管了19萬份遺囑,目前已生效遺囑共計954份。
━━━━━
專家:遺囑存信息孤島,建議設立遺囑檢視程序
陳凱表示,《民法典》刪除了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老百姓(603883,股吧)訂立遺囑有了更多選擇,但也導致了新的問題。
“一個人可能在不同時期在公證處、律所、中華遺囑庫和司法所等各類不同機構訂立多份遺囑,當這個人去世時,如果法院、公證處、房地產登記中心未進行遺囑檢視就辦理相關繼承手續的話,很可能遺漏了某一份遺囑,可能導致遺產處理的嚴重錯誤。”陳凱說。
他建議,借鑒大多數國家遺囑檢視的做法,人民法院、公證處、房地產登記中心在處理遺產繼承事務時,首先進行遺囑檢視。同時,遺囑庫與公證處、司法所、律師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并在此基礎上打造覆蓋全領域、全體系的繼承服務體系。
━━━━━
多知道一點
《民法典》實施,打印遺囑、盲文遺囑、意定監護內容問世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實施后,訂立遺囑的方式有了更多選擇。“打印遺囑”是《民法典》確認的一種新的遺囑形式,目前,中華遺囑庫已登記保管22204份打印遺囑。
在登記過程中,登記人員會根據遺囑人的意愿,打印出遺囑文本,再由遺囑人簽字確認,并且有兩名見證人在場見證。同時,通過人臉識別、錄音錄像、精神評估、指紋采集、文檔掃描、司法備案等技術手段,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以確保訂立的遺囑真實、合法、有效。
遺囑人最快可在40分鐘內完成遺囑登記全過程,比之前的自書遺囑提高了至少3倍的速度。同時,中華遺囑庫還創新“盲文遺囑”“文盲遺囑”“錄音錄像遺囑”的登記服務,以滿足盲人、視覺障礙、書寫障礙、識字困難等特殊人群需求。
中華遺囑庫根據《民法典》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關于“意定監護”和“遺囑指定子女監護人”的有關規定,于2019年底聯合專業機構正式向社會推出“安心都護”服務。“安心都護”是一項人身安全性監護計劃,旨在協助遺囑人在健康時先行指定好將來照顧自己的人,確保自己失能后的生活照管、醫療救治、財產管理、維權訴訟和死亡喪葬等事宜。家中有殘障子女的父母,也可通過這個計劃保護將來子女的生活和安全。
值班編輯 康嘻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