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20日發表一篇題為《中國“千禧一代”和“Z世代”引領國家遠離好萊塢電影、美國文化和美國品牌》的報道,報道觀察到在中國年輕人群體中,美國的吸引力消退了。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年輕人似乎并不想被貼上反美的標簽。不過,與之前一兩代人曾經欣賞美國價值觀、電影和品牌,以積極眼光看待美國政治情況及其經濟與科技進步不同,與更年輕一代中國人的對話表明,美國的吸引力在最近幾年確實消退了。
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人都記得他們曾欣賞美國的個人主義,但在北京與華盛頓的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之際,當代中國青年對美國政治制度和美國民主變得日益冷漠甚至持負面態度。
無論這是否與中國廣告業、時尚業或娛樂業的變化有關,出生于1980年至1995年的“千禧一代”和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的“Z世代”,都不像出生于1961年至1980年的“X世代”那樣偏愛美國的文化、產品和價值觀。
更年輕的一代中國人看重愛國、追求個性并為中國快速發展感到驕傲。
一家業內領先的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劉欣(音)說:“總的來說,與70后和80后相比,年輕消費者現在不欣賞美國文化和時尚,這是相當大的變化。”
她說:“現在,無論產品設計或者廣告創意如何,中國的年輕人都偏愛中國和東方元素。外國的創意越來越不理解中國消費者的品味。”
▲相較于外來文化,中國傳統元素在年輕人群體中愈加受熱捧。圖為長春一條商業街上的古裝愛好者。
這與本世紀最初10年和剛剛過去的10年的初期截然不同,當時美國的廣告創意非常受中國消費者歡迎。
劉欣說:“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一大批國際廣告公司在中國成立分公司。我們那時加入這個行業,都認為最妙的想法來自美國的廣告,最好的廣告公司總部都在美國。麥當勞、可口可樂的廣告路人皆知。現在,反映中國創新精神或大國自豪感的創意成為拿下合同最重要的突破口。一句話,再也沒有哪家廣告公司會愚蠢到強調美國文化了。”
她說:“事實上,你能從耐克的宣傳策略中發現端倪。耐克在中國市場逐漸淡化自己是一個美國品牌的形象,轉而用中國本地的、地方化的文化概念來推廣產品。”
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進口電影也在中國市場受到冷落。
在1994年第一部好萊塢票房大片在中國上映之后,中國觀眾一直支持好萊塢電影。直到2013年,中國歷史票房的前三名都一直是好萊塢制作的電影:《阿凡達》《變形金剛3》和《泰坦尼克號》。
去年,中國票房排行榜上前10名的電影首次全部為國產電影,而進口電影票房占比降至區區16.28%,從2012年的53.4%到2019年的35.9%,一路穩步下滑。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