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伯強
[ 相較于林業碳匯,藍色碳匯具有更大的碳吸收速率,更高的儲存密度以及更長的儲存時間。相應地,遭到破壞的藍色碳匯也會將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更好地發揮藍碳在實現“碳中和”的作用,需要保護和發展藍色碳匯。 ]
藍碳是儲存在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中的碳。相較于林業碳匯,藍色碳匯具有更大的碳吸收速率,更高的儲存密度以及更長的儲存時間。相應地,遭到破壞的藍色碳匯也會將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更好地發揮藍碳在實現“碳中和”的作用,需要保護和發展藍色碳匯。中國海岸帶以及近岸藍碳發展潛力巨大,也面臨著多重威脅。目前中國的藍碳市場仍處于萌芽狀態,仍需加強藍碳的研究和利用,需要采取發展藍碳的基金、探索標準的藍碳信用認證和鼓勵自愿碳市場等措施。對于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保護和發展藍碳具有重要的意義。
藍色碳匯
隨著對沿海生態系統碳價值的認識逐步升級,科學家、政策制定者、生態系統恢復專家和碳項目開發商正在加強合作,制定有利于沿海生態系統的碳概念,旨在避免重復努力,分享相關經驗,利用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沿海藍碳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碳匯,為碳融資提供了有利于濕地棲息地恢復和保護的新機遇。在所有人為碳排放中,約有四分之一來自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使用,大量排放來自排干的濕地和退化的沿海棲息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制作了一份濕地補充報告,其中有一個專門章節是關于沿海濕地轉換和排水過程中排放的碳核算。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長期碳匯,對于減緩氣候變化至關重要。海洋吸收了工業革命以來由人類活動導致的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惰性溶解有機碳是一種在海洋中特有的長期儲碳形式,主要由海洋微生物碳泵產生。海洋微生物雖然個體極小,多樣性豐富,生物量龐大,僅可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微生物每天所固定的有機碳就與陸地全部植物固定的有機碳量相當。此外在廣闊的海域,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浮游生物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吸收并固定在有機質中,這些被固定的碳經由海洋生物泵實現由大氣向海底沉積物的傳輸和儲存。此外近海區域存在著大量的來自于陸地的顆粒性有機碳,未被微生物分解的大量不溶于海水的顆粒性有機碳將經由生物泵沉入海底,被長期儲存在海底沉積物中,而溶解有機碳會由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成為長期溶解在海水中的惰性溶解有機碳,隨著海流轉移到更遠的海域。
海岸帶植被能夠快速固定并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據估計,海岸帶濕地每年儲存8400萬到2.33億噸的碳,碳封存速度是陸域濕地的10倍以上,其碳吸收速度是森林的3~5倍。全球海岸帶植被棲息地,包括海草床、鹽沼、紅樹林和巨藻等,只占全球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儲存的碳量與陸地生物量相等,因此是最有效的碳匯之一。目前對于天然碳匯的保護更多地關注在陸生植被,而事實上藍碳生態系統的損失率在所有生態系統中是最高的。健康的藍色碳生態系統儲存和封存碳,有助于減緩氣候變化,支持生物多樣性,并為沿海社區提供有價值的生態系統服務。據估計,如果不采取更多行動來維持這些重要的沿海生態系統,大多數生態系統可能在20年內消失,當遭到破壞或損失時,它們將會把儲存的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而導致氣候變暖進一步加劇,成為重要的排放源。海平面上升和氣溫上升、近海鉆探、侵蝕和污染等威脅導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狀況迅速惡化。當受到保護或恢復時,藍色碳生態系統將封存并以紅樹林、海草等有機物和沉積物的形式儲存碳。
海岸帶濕地可以通過一定的人類干擾活動進行恢復。海岸帶濕地的恢復項目活動多樣,而且可以多種活動組合。當海岸帶濕地得到保護和恢復時,生物量以及土壤中的有機碳將會增加,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將會減少,減少土壤流失,擴大濕地面積。
中國藍色碳匯現狀
藍色碳匯是高效的長期碳匯,中國藍碳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在陸源營養物質的支持下,近海浮游植物將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大量來自于陸地的顆粒性有機碳被長期封存到海底沉積物中,廣泛存在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所產生惰性溶解有機碳隨著海流被轉移到更遠的海域。中國幅員遼闊,國境內分布著幾乎全部的藍色碳匯類型。
中國的藍色碳匯正面臨多重威脅。由于人口和經濟不斷向沿海地區聚集,不斷地向海洋與海岸帶索取空間和資源,包括填海造地、水產養殖、航道規劃、工業生產和濱海旅游等人類活動將會對藍碳造成嚴重乃至極端嚴重的不可逆影響。大面積填海可能導致生態系統服務不可逆轉地退化,使得海岸帶生態系統喪失碳吸收能力,同時還導致藍碳存量的顯著損失,將大量溫室氣體重新釋放到大氣中去。由于濕地棲息地的破壞和土地利用的改變,在土壤中儲存了幾個世紀的碳正在被釋放回大氣中。快速城市化的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區域經歷了密集的圍填海活動,其對碳儲存的具體影響尚未被估計。此外,海水尤其是河口和海水養殖區域海域的富營養化也削弱了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的運行。目前,陸地上普遍存在過度施肥的現象,未被作物完全吸收的營養物質會大量輸入海洋,形成氮、磷的富營養環境。過多的營養鹽會導致海洋微生物降解更多的有機物,包括來自陸地的有機碳,這些有機物在富營養化的海洋環境中會通過生物的呼吸變成二氧化碳,釋放回大氣中。
發展藍碳的機遇和挑戰
藍碳為海岸帶濕地恢復等項目提供了獲得碳信用的機會,同時也是多方利益相關者進行合作的紐帶。藍色碳項目利用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的氣候變化減緩價值來支持其自身的保護、可持續利用和恢復。藍碳項目的氣候變化減緩效益通過將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和排放量與在沒有項目的情況下可能發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和排放量進行比較來確定藍碳項目所引起的變化。這種具有氣候效益的濕地恢復活動(增加封存和/或減少排放)可以在自愿碳市場上獲得碳信用額度。然后,投資者可以支持濕地恢復,同時獲得碳抵消作為回報。藍碳在融資周期內將為土地所有者、其他使用者、政府和民間社會加強保護和恢復措施提供了額外的激勵。動機首先是經濟方面的,但可能不止于此,一個得到認可的藍碳標準將為眾多項目活動提供藍圖、最好的實踐指導,并為科學、技術和政策相關交流提供平臺。此外,藍碳是衡量和驗證任何保護或恢復活動產生的環境效益的重要工具。
國家適應計劃為發展中國家開展氣候緩解項目提供了機會。國家適應計劃是在《坎昆適應框架》下確立的,并在《巴黎協定》中被再次強調。非農產品(000061,股吧)的保護包括沿海生態系統土地使用變化、養護和恢復活動。鑒于沿海濕地提供的多重社會效益,這些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完全應該被包括在內。國家適應計劃提供了一個進程,以滿足最不發達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緊急和緊迫需求。國家適應計劃使締約方能夠確定中長期適應需要,并制定和實施戰略和方案,以滿足這些需要。許多締約方已經把沿海濕地包含在其國家行動方案/國家行動方案內。
藍碳項目同時產生許多共同利益,包括改善水質、加強可持續農業用地、提供棲息地以及保護海岸線免受極端天氣和海平面上升影響的能力。這些藍碳項目所具有的這些額外利益將會使其成為政府和企業優先考慮的事項,而且由于藍碳相關的多種生態系統能夠較為容易被當地居民感受到,從而更加容易受到支持。在地方一級,藍碳項目可以通過提供收入、生存資源和額外福利(例如由完整濕地提供的沿海保護)直接改善沿海社區的居民生活。這種聯系將有助于在各經濟體之間推廣藍色碳信用額度。
藍碳衡量和標準化尚不成熟。許多國家和國際機構在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碳項目開發方面沒有足夠的經驗,而且缺乏藍碳數據。要形成增加私人對沿海和海洋保護項目投資,建立標準化的藍碳監測體系以計算出可信的藍碳數據是一個的關鍵途徑。而目前關于海岸帶濕地和海洋微生物泵溫室氣體通量和潛在碳匯的精確數據,以及監測它們在不同條件下發生的變化沒有成熟的操作方法。此外,藍色碳匯的恢復往往伴隨著其他類型的收益,例如藍碳生態系統的改善,將有效增加海洋生物的棲息地面積,從而帶來更優質的漁業資源等。因此,藍色碳收入來源可能需要與可持續漁業、生態旅游和沿海基礎設施等項目相結合,而這種與其他項目相結合的藍碳項目在計算收益的時候,也存在一定的復雜性。
藍色碳匯投資面臨一定的風險。由于補償市場沒有完全商品化和信貸定價很復雜,意味著價格不僅在不同的標準之間存在差異,而且在不同的項目類別之間也存在差異。價格波動有可能會使得投資者的行為變得更不穩定。此外,從自然環境的方面來考慮,沿海生態系統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由于海平面上升、氣溫變化和沿海土地開墾,其退化率可能高于陸地生態系統。因此,項目開發商考慮潛在的氣候變化影響變得越來越必要。缺乏解釋當前氣候數據和未來氣候預測能力的小型干預措施,可能無法確保長期藍碳項目取得成功。
另一個風險是,在某些情況下,養護和恢復沿海生態系統的成本可能高于潛在收入。藍碳生態系統大多靠近海岸線,因此比較難達到具有成本效益的養護或恢復項目的規模。
此外,如果其他土地用途的收入,如旅游業,高于出售藍色碳信用的預期收入,這些信貸本身將不足以證明保護的合理性。
中國藍碳市場仍處于萌芽狀態。只有通過可衡量和標準化,藍碳才有可能被引入碳市場,而想要在全球碳市場進行交易,還需要符合國際標準的方法來衡量。藍碳在中國仍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現有的碳抵消測量和監測方法針對陸地生態系統,并不包括沿海、海洋或濕地土壤和生物量中儲存的碳。在中國境內的各類藍色碳匯的形成過程以及發展機制仍未完全探明,相應的認證標準體系仍未建立。但是,國際機構及各國政府正在積極修訂包括藍碳在內的碳監測方法并將其納入政策框架,鼓勵私人投資藍碳抵消部分碳排放。通過有效地發揮藍色碳匯的價值和潛力,中國可以為國際社會提供藍碳發展的經驗,提高國家在國際藍色碳匯發展中的話語權和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影響力。
如何保護和發展藍色碳匯
需要將藍碳納入國家碳清單的框架。為了制定具體的政策和管理對策,并為國家和全球溫室氣體賬戶提供嚴格的數字,需要將藍色碳生態系統納入各國根據《氣候公約》提交的官方溫室氣體清單。一個關鍵的機會是各國將沿海濕地納入國家碳清單。
積極尋求利用國際組織用于發展藍碳的基金。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京都議定書》,再到哥本哈根會議,近年來國際社會已經開始努力將海洋與海岸帶生態系統所具備的碳匯能力納入現有的政策框架。例如,國家緩解行動正在探索納入藍碳項目的方法,允許各國根據《國家行動方案》提出自己的緩解措施和籌資機制。紅樹林恢復等作為適應或緩解氣候變化的藍碳項目,可以合理利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綠色氣候基金供資,比如在多米尼加共和國實施紅樹林恢復試點項目等。
探索標準的藍碳信用認證流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及相關的國際氣候政策是碳信用的來源。衍生出投資價值和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成為碳信用的核心。碳排放權交易是公共交易中具有商品屬性的稀缺資源,是實現碳減排的關鍵經濟手段。探索藍碳匯碳碳信用認證流程,有利于通過國際藍碳交易市場促進國內藍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鼓勵藍碳在自愿碳市場進行交易。自愿碳市場是小型項目利用碳融資的理想之選。自愿市場允許在監管體系之外買賣碳抵消。碳市場需要作為購買和銷售碳抵消的平臺。恢復潮汐濕地、鹽沼、紅樹林和其他沿海生境為固碳和減少排放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在過去幾年中,一些項目已經通過了減排認證,并被授予自愿碳市場的碳信用額度。高昂的認證費用可能對項目構成另一個挑戰,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小型項目。大部分固定成本是在項目登記之前發生的,而碳收入只有在項目注冊和信貸在市場上發放和交易后才能獲得。為了支付交易成本,項目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產生足夠的信用額度,意味著小型碳匯項目面臨很大的金融壓力,需要出臺合適的政策提供支持。
保護和修復濱海濕地,陸海統籌治理富營養化。政府需要制定或修訂的保護和恢復濱海濕地的政策和方案,并將這些政策方案推廣和落地實施,例如建立保護區、劃定海岸帶生態紅線等。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