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時間倒回到一年多前,陽光城(000671,股吧)因為收購協信告吹,可能會感到一絲失落。但看到如今這番場景,或許多少會心生“萬幸”之嘆了。
最近幾天,有關“協信爆雷”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
重慶本地媒體上游新聞報道稱,3月9日,有消息爆出:18協信01債券正式到期,無法展期、無法兌付。此后,有消息彈出協信遠創高管離職,部門震蕩的情況,甚有幾名員工被帶走協助調查。
對這一傳聞,協信城市發展集團重慶區域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協信遠創確實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公司整體都比較穩定,并沒有動蕩的情況。
回應還強調,網上傳播的高管離職、部門震蕩等情況都太過夸大,所謂的高管離職,只是有一個人績效不達標導致。
不過,對于債券違約,協信方面卻并未否認。而結合各方披露的情況來看,曾經貴為渝派房企三強之一,甚至不把龍湖放在眼里的協信,這一次遇到的問題可能確實不小。
01
事實上,在3月9日,協信私募債“18協信01”被爆出遭遇兌付危機之前,聯合資信就已將協信遠創的長期債務評級從A下調至BB級。
更早些時候,協信遠創主體和包括“18協信01”、“16協信03”等在內的多筆私募債的信用等級也被下調,并被列入觀察名單。
至于原因,聯合資信在公告中說得很明白:
2020年協信遠創銷售金額下滑、流動性緊張、短期債務兌付壓力大;因對公司投資事宜意見存在分歧,其間接第一大股東三名董事近期相繼辭職,可能影響未來發展及股東對公司的支持力度。
是的,對于目前在外界看來顯得“風雨飄搖”的協信,最大的危機,或許還不只是債券違約,而是與其最大的金主——新加坡豐隆集團旗下的城市發展集團(CDL)的關系陷入僵局。
說到CDL,就不得不提到文章開頭說的2019年陽光城擬收購協信的那段舊事。彼時,有消息稱陽光城與協信的談判“已經到了人員安置溝通環節,正在盤點核心人員的去留”。
可最終,協信選擇的“下家”卻是來自新加坡的土地開發巨頭CDL。
2019年5月,協信遠創宣布引進CDL,并在2020年4月完成簽約。后者斥資44億獲得協信遠創51.01%股權,成為協信遠創的第一大股東。
至少從當初來看,這一“跨國”聯姻是被人看好的。
一方面,身為國際地產集團,CDL的來頭不小,“救火”實力應該不輸國內房企。
另一方面,CDL的業務比較多元化,產業類型涵蓋住宅、辦公、酒店、酒店式公寓、綜合發展項目及購物中心,這與協信在商業、住宅、產業等方面的多元化布局,有著較高的契合度。
但誰也未料到,兩者簽約不到一年,關系就出現了裂縫。
目前公開的說法是,因為這筆收購,CDL內部出現了分歧,所以導致后續投資受阻。甚至,今年1月就傳出,CDL正在內部討論出售協信遠創持股,并進行債務重組。
這種局面的出現,到底是跨國合作“水土不服”所致,還是協信自身的“積重難返”,想必只有“局內人”更清楚。
但是,就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協信在今天的隱患,或早已埋下。
02
根據公開信息,協信在2014年曾進入全國房企50強。彼時可能誰也沒料到,這竟然會成為協信多年來都難以逾越的最高點。
也正是在那一年,協信創始人吳旭遭遇“意外”情況。2015年復出后,協信隨即開啟了轉型,先后布局農業、特色小鎮、產業園區、長租公寓等領域。
然而,多元化并未給協信帶來新的空間。據克而瑞統計,協信在全國銷售額排名,2016年跌到了132名,2018年恢復到88名之后,2019年又跌出了百強。
截至2020年上半年,協信債務規模達373.63億元,其中短期債務達166.05億元,而公司貨幣資金僅有26.21億元。
同期,協信遠創總資產為897.86億元,總負債722.32億元,凈資產175.54億元,資產負債率80.45%,已經踩線。
由于未上市,外界對于協信真實財務狀況的判斷或有出入。但這幾年,頻繁傳出“易主”,加之多次出售資產,協信的資金壓力是不爭的事實。
2019年初,協信將重慶大竹林項目大部分股權賣給融創;2019年7月,協信又將湖州項目出售給廣東海倫堡;隨后,協信昆明小水井文旅項目曝出停工的消息;2020年1月,重慶龍興的協信哈羅國際60%股權易手陽光城……
今年2月,協信遠創在上交所發布公告稱,將通過轉讓非戰略性的地產項目,處置持有的金融資產等多方式、多渠道努力籌措資金,盡力保證公司債券到期足額兌付兌息。
至此,協信的財務壓力,可以說已經顯露無疑。
03
持續性的財務壓力之下,又疑似遭遇最大金主“拋棄”,協信目前的狀況,讓人無法樂觀。
重新尋找“金主”,是協信脫困可能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但大家都知道,這個時候的內外環境,比一年多前CDL接手之時顯得更復雜。同時,考慮到協信本身的多元化業務結構,這對接盤者的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而有CDL的“前車之鑒”在先,協信到底還能不能找到理想的歸宿,實在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當然,從公開信息來看,這些年與協信接觸過的潛在“買家”確實不少。陽光城之外,龍湖、金科、恒大、融創等都曾出現在名單上。
協信到底會不會重新走上“易主”之路?如果是,接盤者又會是誰?這可能是2020年,川渝地產圈的最大懸念之一。
當然,不管是通過何種渠道,西部菌都希望命運多舛的協信,能夠真正“柳暗花明”。
04
從協信的艱難發展過程來看,西部菌認為,有一個點可能值得其他房企注意。
那就是,房企業務多元化布局,或者說跨界,當慎重。
一個時間點值得注意。自協信啟動“去房地產”的2015年后的幾年,恰恰是中國房地產的“劇變”時期。全國絕大部分房企的規模化,可以說都是在這幾年間完成。
比如,同樣是渝派房企的金科,正是在2015-2019年,實現了銷售金額從221億到1860億的根本性躍升。
退一步講,如果協信當時沒有“急流勇退”,而是繼續深耕“主業”,目前的渝派房企格局或許就被改寫了。
事實上,這幾年跨界的房企中,似乎少有太成功的案例。甚至渝派房企中在這方面走彎路的,就不只協信。這里西部菌就不點名了。
西部菌所說的慎重跨界,不能一概而論。更準確說,是在“主業”未穩之前的任何“跨界”都應該慎重。
而彼時銷售額剛破百億的協信就宣布進行多元化布局,顯然過于冒進。這對資金、管控能力等各方面都是巨大的挑戰。
當然,走得太慢不行,走得太快也不行,這確實考驗房企的平衡術。在當下,尤其如此。
05
官方信息稱,協信目前已經成功覆蓋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版塊經濟核心區域等20多個城市。
遭遇目前的狀況,普通人最關心的是,協信那些還在進行中的項目到底會有何影響?
這里西部菌僅介紹下成渝兩地的情況。
上游新聞走訪了協信在重慶的四大在售項目——啟迪協信·重慶科技城、新華協信中心·星空塔、協信星麓原、協信敬瀾山,發現除了協信敬瀾山項目部分停工外,其他整體還算正常。
來源:上游新聞
當然,這是3月10日的走訪情況。后續有無變化,還需核實。
而在成都,有兩個信息值得注意。
一是,去年底,協信以樓面價3840元/㎡,摘得新津36.66畝商住地。此地塊的后續開發進展,值得觀望。
二是,根據“成都新樓市”的消息,目前協信在成都不止一個在售項目。如雙流區牧馬山板塊的協信天奉合府項目,后期還有222套住宅待推。
MORE
往期精選
本賬號系
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商務合作、轉載開白聯系:
微信:hbdx1990xz(備注身份優先通過)
未經授權請勿擅自復制、轉載
區域丨地產丨財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西部城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