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在“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表示,制造業始終是實體經濟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中國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已從2016年開始由最高點約30%持續性下降至27%。因此需要穩住實體經濟,穩住制造業。
蔡昉稱,我國制造業的下降是有早熟的性質,大的規律一般是進入到高收入國家以后,制造業比重才開始下降。但是我國下降的時候是2006年,GDP只有兩千多美元,距離高收入還很遙遠。因此保持住制造業的比重,防止生產率的下降,積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支撐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如何保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穩定乃至壯大,蔡昉建議要探索新的優勢和挖掘傳統的潛力合并在一起。
蔡昉稱,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全的產業分類,意味著我們在不同的產業中,不同的價值鏈環節,以及不同的生產要素各自具有比較優勢這樣就應該緊緊嵌入到全球的產業鏈當中,在每個環節都有我們的存在。任何惡意的脫鉤不那么容易了,這是我們中國制造業新優勢所在。
蔡昉表示,我們從關注過去的供給側轉向關注今天的需求側,中國有14億人口,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未來新脫貧1億多農村人口逐漸走向中等收入群體,2.9億的農民工逐漸走向中等收入群體,2.45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逐漸過上中等收入的生活。中等收入群體翻番,為我們贏得巨大的需求優勢,成為了中國國際競爭新優勢所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