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在廣東省佛山市召開,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華中數控(300161,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表示,與智能技術“同頻共振”,助中國制造“換道超車”。
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吉紅
他提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國工程院在推動智能制造的時候,把智能制造分為“數字化+制造”和“互聯網+制造”和“數字化網絡化+制造”,也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制造”。
陳吉紅在發言中稱,德國工業4.0并不是新瓶裝舊酒,新一代信息技術給制造提供了更好的平臺,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數據可視化,通過人工智能幫我們分析這些數據。比如把視頻跟G代碼關聯起來,在這個領域我覺得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因此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跟機床的緊密結合也許是換道超車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機遇。
以下為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我今天非常高興在這里向各位做個匯報,今天上午朱總,還有其他專家都談到數控機場,是我們中國卡脖子的(事項)之一,我想借助這個機會,介紹一下我們國產數控機床是怎么樣轉型升級的。
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我們華中數控,總書記在院系大會上指出工業母機是我們的卡脖子的一個關鍵點,數控機床是最典型的工業母機。特別是數控系統,涉及到機床裝備、國防安全、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特別是現在搞智能制造設備都得互聯互通,國外的系統你敢連嗎?因此數控機床關鍵技術就是總書記所說的典型的“要不來,買不來”的關鍵技術。
近年來,我們中國都在推動智能制造,已經列入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德國推出工業4.0后,我就在想,我們工業4.0的核心在哪里?3D打印、機器人20年前都有,其實很多在90年代就有,工業4.0是不是德國政府高官導演的商業大片呢?我就想我能不能做智能工廠?我能不能做智能的機床?
機床是怎么樣變成智能的?傳統的機床是靠人的視覺、感知決策來操縱機床,這是典型的人和機的系統,由于靠人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設備的效果精度是有限的。后來有了數控系統,有了電機、數控電腦來替代人工操作,就是機床和人之間加控制系統。
因此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國工程院在推動智能制造的時候,把智能制造分為“數字化+制造”和“互聯網+制造”和“數字化網絡化+制造”,也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制造”。
互聯網+機床這塊做什么呢?首先設備應該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怎么實現呢?就需要有通訊協議,在中國機床工業協會的組織下,我們成立了數控機床互聯通訊協會聯盟,我們做了中國自己的NC-Link協議。
我們的互聯通訊協議是能支持提取毫秒級的數控系統設備里的定位數據,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把每個設備的心電圖傳到云端,建立設備的數字雙胞胎。現在已經做了7個行業標準,正在做國家標準。目前我們的NC-Link協議已經連了4000多臺設備,包括各種各樣的品牌,國內國外的數控系統。今年4月份展覽會,我們會在現場連200多臺國內外數控設備,一旦設備連上了,你可以在遠程看到它的面板,可以看到加工的仿真以及各種集成器,甚至可以進行遠程管理監控。
在“互聯網+機床”這塊,我們更強調采集數據的可視化。這些技術已經用到工信部的智能制造項目中間,這是精密的智能制造工廠,有200多臺設備和100多臺機器人。這就是我們建的大數據中心,做到了“三國六化一核心”,三國是國產的裝備、國產的控制系統和國產的供應軟件,一核心就是智能工廠的大數據中心。
怎么讓設備實現跟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呢?我們重新定義什么叫新一代的智能機床,應該是在大數據、云計算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能夠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使得設備能夠實現自主感知,通過感知數據的分析學習,能自己找出知識來,利用這些知識對未來進行預測,根據預測的結果進行優化決策,最后自主執行,實現優質、高效、可靠的加工。
我們也可以對機床進行理論建模,但是理論建模模型里面有很多參數找不到,用神經網絡幫機床找到理論模型中的參數,而且還有殘差的神經網絡建模,這個機床的動態特性就可以預測了。根據預測的結果可以通過代碼去修改動態軌跡,最后加工的質量、加工的精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我覺得所謂的智能機場就是把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孿生這些新一代信息技術跟機床緊密結合起來,使設備更精、更快、更智能。
德國工業4.0并不是新瓶裝舊酒,新一代信息技術給制造提供了更好的平臺,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數據可視化,通過人工智能幫我們分析這些數據。比如我們把視頻跟G代碼關聯起來,在這個領域我覺得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因此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跟機床的緊密結合也許是換道超車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機遇。
總書記說機會抓住了,我們同頻共振。這是華中數控提出來的,與智能技術“同頻共振”,助中國制造“換道超車”,我也希望與佛山的企業同頻共振,共同換道超車,謝謝大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