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戴姆勒旗下自動駕駛卡車公司Torc Robotics與亞馬遜AWS達成合作,進行L4級別測試;再之前,微軟宣布20億美元入股通用汽車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克魯斯Cruise,業務合作主要集中在微軟Azure云平臺。這說明全球公有云正深度介入汽車AI的研發和測試流程。
國內市場有一個更方便的觀察視角——將這兩個領域集于一身的百度。隨著最新財報的發布,百度智能云的年化收入首次進入公眾視野,達20億美元,約合130億人民幣。外界對這個數字的反應與騰訊首次在年報中單獨披露云業務收入(91億)時有點類似:哦,原來它已加入“百億俱樂部”了。
金融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它認為股市中的投資者是理性的,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因此一只股票的價格已經完全體現了所有相關信息,也意味著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有套利空間出現,馬上會被投資人填補。
這種假說又分三種情況,其中之一就是弱式有效(市場),即股票價格反映了其過去所有歷史信息;二是半強式有效,價格反映了所有公開信息,包括成交情況、財務報表、盈利預測等;三是強式有效,價格已反映所有相關信息,除了公開的還包括內幕消息。
實際的股票市場屬于哪一類呢?可能目前更像是一個弱式有效市場和無效市場的結合。
下面通過微軟和百度的案例來嘗試做下分析。
微軟是怎么追上來的?
在做對比分析時,注意到微軟與百度在云業務發展策略中有一些共通之處,不妨先來看看微軟的動作,有哪些經驗教訓可供參考。
微軟是做軟件出身,過去以版權售賣為主要商業模式。在納德拉明確移動為先、云為先大方向后,開始加快從版權售賣到訂閱的商業模式轉型。
注:圖1中粉色部分是軟件初次授權收入,紅色是軟件升級收入,藍色為軟件維護收入;
圖2中紅色是訂閱收入,粉色是交叉銷售收入,藍色為使用量增長
中信證券根據BCG波士頓咨詢的數據分析了兩種模式的現金流情況(上圖),在傳統的軟件售賣模式下,第一年確認的軟件收入最高,后面幾年的增量主要來自老用戶的軟件升級和維護開銷;而SaaS訂閱模式下,訂閱收入是基本穩定的,主要增量來自老用戶認可使用體驗后的交叉銷售。這種模式更考驗持續服務能力,并由此衍生出客戶關系的溢價,是典型的to B邏輯,相比于傳統模式具有更穩定的現金流。
這在微軟中體現較明顯:SaaS服務Office 365相當于云的流量池,將客戶關系溢價導入IaaS層的Azure,實現交叉銷售、捆綁體驗。同時,微軟不斷把諸如自動翻譯、語音識別等AI能力以工具箱形式裝進PaaS層的產品中,讓第三方開發者在它的平臺上調用、開發各種AI應用,籠絡開發者做人脈建設,擁抱開源。
可以說,SaaS是微軟云業務的鮮明特色,它選擇了一個比較討巧的方式,恰好利用了自身多年來積累的資源。
百度與微軟的相似點在哪??
SaaS通常具有更高的規模和利潤率。在全球云計算收入結構中,SaaS拿走了最大的那塊營收份額,IaaS次之,PaaS最少;但在國內是相反的,IaaS層最大、SaaS次之。換句話說,國內SaaS的未來成長空間很大。?
與阿里云把SaaS交給第三方的策略不同,百度要自己做SaaS和PaaS,這是它與微軟的相似之處,而AI加持是這個過程中與其他公司最明顯的差異化。IDC曾提出,AI愈發成為客戶選擇云計算的參考因素。未來要看百度如何把它積累多年的AI能力“打包兜售”出去。這和百度過去的廣告銷售模式差別很大,這方面微軟具有更強的客戶營銷基因。
但百度有什么?技術和場景。Apollo接連簽了幾個民生基建類大單,DuerOS在車載、家庭場景覆蓋較廣,NPL自然語言處理的規模化商用步伐領先,這些AI的商業化得到市場驗證;另外,百度圍繞車、智能交通、家庭相關場景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消耗計算力的大戶,且需要人工智能輔佐,尤其是智能交通,本身可被視為百度智能云的一部分。
趨勢上看,未來會在PC、手機之外會誕生一種新的操作系統,李彥宏認為是一種具備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能力的、“對上承接各類智能應用,對下主宰AI芯片設計”的操作系統。上下游都有涉及的百度,是奔著操作系統去的,其目標應該是一個AI生態型的公司。它去一味爭搶公有云的市場份額是不聰明的,而像微軟那樣利用自身稟賦、挖掘AI的差異化溢價則算一種“智取”。那些因AI續費的云客戶規模,將是百度智能云未來的一個看點。
為此,百度的一個數據正在水漲船高。據最新財報,2020年,百度核心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例達21.4%,對于科技大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比較罕見的比值。上圖中可以看出百度的研發費用率這幾年一路走高(研發費用絕對值與微軟、阿里尚有差距)。智能駕駛、智能助手等,百度的確在這些AI項目上投入了很多資金,相對容易被外界忽視的一項投入是云計算與芯片自研,而且這個業務有一部分資金是以資本化形式投入的,沒有在當期利潤表中體現。
估值錨向誰??
基于上述分析,這里簡單聊一下百度智能云的估值。由于P/FCF(自由現金流)、EV/EBITDA維度的數據難以普遍獲取,這里就用粗線條的P/S(收入)。美股SaaS公司中,收入增速在20%以上的,P/S普遍能獲得24x,通常IaaS類公司沒這么高。
如果參照市場龍頭企業的倍數適當下調,并綜合考慮SaaS企業的估值溢價因素來看,給予百度智能云15 倍P/S。云的當前增速是67%(年營收20億美元),假設2021年能保持50%增速,則預期收入30億美元,對應估值將是450億美元。這也是中銀國際在最近估值報告中給予百度智能云的估值。
另外,微軟最新入股Cruise時,把后者的估值從2019年即上一輪融資時的190億美元,推高到現在的300億美元。基于累積測試里程在衡量自動駕駛水平中的重要性,橫向比較Apollo和Cruise,中金最新給予Apollo約539億美元的估值。
近一個季度以來,傾向于對Apollo、DuerOS等百度的各個新興子業務單獨估值的國際投行明顯增多,以投行普遍的“賣方”身份看,也反映了對這些業務的資本認可度。“百度被低估”似乎成為老生常談,以當前千億美元總市值看,百度正處在一個回歸其正常估值邏輯的過程中,千億市值只是起點。股價并未充分反映所有公開信息,所以也體現了開篇提到的弱式有效市場的特點。
在弱式有效市場,公開信息和內幕消息對于獲取超額收益都是管用的,但如果只通過研究歷史交易價格來預測未來股價,則行不通,它只有在無效市場管用。
[一千二百字]用最簡潔的文字聊聊公司財務與商業邏輯
Mr.Key關注電商零售、物流、云計算、互聯網金融、社交、數字娛樂、海外市場、IPO等
文章同步雪球專欄、老虎證券、富途證券、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搜狐科技、網易新聞、百家號、知乎、鈦媒體、36氪、虎嗅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