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開新局】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
雖然已是3月下旬,但成千上萬在云南昆明越冬的紅嘴鷗依然遲遲不愿意離開。
許多關心昆明未來發展的人連日來都在關注這樣一個重要消息:3月17日至1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開昆明現場辦公會。會議強調,昆明市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生態化為抓手推進宜居宜游,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子,抓實滇池和陽宗海“兩湖”治理、綠化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綠色發展等工作,讓“中國春城”名聲更加響亮。云南省委書記阮成發特別指出,昆明在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中肩負著特殊責任,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滇池,改變環湖發展格局,持續抓好滇池保護治理,堅持依法治湖,讓“高原明珠”早日重放光彩。
在昆明尋甸越冬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頸鶴。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這個榮獲了2018年度國際花園城市比賽城市類最高級別金獎的著名“國際花園城市”,在走向“十四五”的征途上,樹立了新的更高發展目標。
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是昆明市堅定不移的追求。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今后將成為普遍形態,力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回首過去的五年,昆明市在下大力氣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一直在努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把滇池治理作為“一把手”工程,滇池全湖水質從劣Ⅴ類好轉為Ⅳ類,實現了近30年來的最好水質。陽宗海水質恢復到Ⅲ類。主城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8%以上,2020年達到100%。全面完成滇池流域“五采區”植被修復工程。新增城市綠地1559.1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2.62%。建成滇池草海片區生態濕地2442畝,提升外海濕地3656畝,滇池湖濱生物多樣性加快恢復。
2021年,昆明將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筑牢綠色發展底色。全面推進國家、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和“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建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20平方公里;推進滇池、陽宗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全力以赴抓好金沙江流域及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工作;加大滇池及主要入湖河道禁捕力度;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新增營造林50萬畝。
結合生態文明建設,著眼于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昆明市將實施武鋼昆鋼環保搬遷轉型升級、啟動云銅王家橋項目搬遷改造等82個項目建設;加速發展大健康產業,確保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達300億元,大健康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深化文旅融合發展;下決心轉變“環湖造城、環湖布局”的發展格局,推動人口、產業、建設用地向滇池流域外疏解;啟動全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完成滇池流域及陽宗海流域范圍內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647畝;重點抓好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等工作,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新增城市綠地200公頃以上。
圍繞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各區縣市都鉚足了勁。2021年,五華區立足綠色發展,嚴格落實“三級河長、四級治理”責任,實施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確保滇池流域4條入滇河道及沙朗河水質穩定達標。已躋身為全省花卉第一大區的晉寧區,今年將擴大花卉園藝種植面積,力爭規模突破6萬畝,鮮切花生產總量達50億枝,花卉產值突破32億元。作為全省縣域經濟排頭兵的安寧市,明確把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西線經濟走廊、滇中最美綠城、中國西部縣域高質量發展標兵”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路徑。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表示,今后仍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產業,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全力服務保障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大會和第7屆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向世界充分展示生態昆明、春城花都的良好形象。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31日 13版)
[ 責編:張悅鑫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