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鞋穿不炒!得物行動起來了。
清明假期期間,“參考價1499元國產球鞋售價暴漲31倍達48889元”的新聞刷屏全網,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隨后,央媒紛紛發生。而節后的第一天,國內知名潮鞋購買平臺得物也對近期瘋狂的炒鞋熱潮作出回應。
得物回應:高價球鞋下架、賣家封禁!
4月6日上午,得物APP在官微發布“關于大家關注的近期個別鞋款價格波動的情況說明”。
1、在得物APP平臺上交易的商品大部分是常規款商品。與日常消費品類似,得物上大部分商品在新品發售后,因折扣等原因,價格低于發售價。除了常規商品,球鞋品牌方每年還會根據不同的時間節點,推出少數全球限量商品。此類商品在得物APP所有商品中占比極低,且價格受到買賣雙方意向的影響,平臺不參與定價。
2、經核查,此次網傳圖中涉及的三款球鞋,即李寧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李寧韋德之道 7wow 7 The Moment 超越限量款粉色款和安踏哆啦A夢聯名休閑板鞋白黑款,這三款球鞋的價格均為平臺賣家個人所設定,且在賣家設定的價格下并無買家成交或極少有買家成交。目前,針對這三款中賣家所標價格波動過大的球鞋,已進行下架處理。
3、除上述三款球鞋,得物同時對全平臺商品進行核查,另發現20款球鞋存在賣家所標價格波動較大的問題,對這些球鞋都做了下架處理,并對3名涉嫌惡意影響商品標價波動的賣家采取封禁措施。
4、得物APP一向倡導理性消費。平臺將會增加對賣家異常標價的監測,對賣家標價波動過大的商品,會第一時間做相關處理。一旦發現惡意操縱價格的賣家,將進行包括下架商品、封號等在內的嚴肅處理。
在得物發表聲明后,APP上的李寧球鞋已無售價5000元以上的鞋款,售價最高的一雙為4309元,此前報道中提及的幾款“高價鞋”均已下架。
據多地網友描述,4月3日,清明小長假第一天,李寧、安踏等國產品牌線下店人流量較大,甚至需要排隊進。
周末的李寧線下店,也是人山人海。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國產球鞋引起關注的還有漲價、缺貨的消息。
有網友吐槽稱,“想買個鞋不是斷碼就是壓根沒貨”。
一位網友展示的一款安踏哆啦A夢聯名鞋,發售價格是499元,現在是3699元,漲了三千多。
在上述安踏哆啦A夢聯名鞋黑白款的成交記錄上可以看到,42.5碼售價為4599元,較發售參考價漲了8倍多。這款鞋最近購買記錄有近9000條。
目前該款球鞋已在得物下架。
另一位網友展示的李寧Counterflow溯璃系列板鞋,下單時469元,買完后再來看已經漲至699,吐槽稱“或許我該去炒鞋”。
此前有媒體爆出,在得物App上,參考發售價1499元的李寧韋德之道4銀白款,頁面顯示僅42碼有貨,且售價高達48889元,漲幅高達31倍。遠比搶茅臺賺得多。
但目前該款鞋已經下架。
又如李寧韋德之道7 wow7 The Moment超越限量款,40碼的售價為10889元,相比發售價1699元漲了近6.4倍。同時,這款鞋最近購買數據達271條,截至4日剛成交一筆44碼的鞋,成交價為8989元。
同樣,該款球鞋在得物上已無高價款。
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痛批
針對這一現象,人民日報發評論表示,近日,由于一些跨國企業無理粗暴抵制新疆棉花,遭到廣大愛國網友譴責,一些洋品牌球鞋因此受到市場冷遇。廣大網友紛紛用腳投票,支持國貨,下單李寧、安踏等知名國產品牌。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些炒鞋客“捕捉”到了商機,仿佛聞到了“血腥”,趁機轉戰國產球鞋市場,興風作浪。
炒鞋客在商言商沒有錯,但是不能為了大發橫財,就扔掉了倫理,突破了底線。這種無底線炒鞋,不僅導致國產球鞋價格飆升,特別是一些爆款鞋出現了一鞋難求的現象,消費者要么買不起,要么買不到;還傷害了廣大消費者的愛國情懷。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說是在消費廣大消費者的愛國心。
如此炒鞋,只有炒鞋客是贏家,輸家卻有很多。一個是欲哭無淚的消費者,特別是那些懷有愛國熱忱的普通網友,本來一腔熱情支持國貨卻被炒鞋客薅羊毛,乃至當“韭菜”割。另一個是經銷商,正如報道所稱,“鞋販子奔向國產品牌,買斷尺碼、配色,市場價慢慢就是他們說了算了,和經銷商沒關系,和品牌商更沒關系。”再一個是國產鞋行業,通過非正常手段把國產球鞋的價格升到畸形地步,脫離了國產球鞋的真實價位,最終傷害整個行業。
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遏制這種瘋狂的做法和歪風邪氣,監管部門應該堅決出手,通過法治手段為這輪炒鞋熱降溫。生產廠家需要多想出一些管用的好辦法,比如隨機應變增加供應量等。此外,經銷商、品牌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發力,壓縮炒鞋客“作妖”的空間。
新華社發表時評稱,知名國產品牌的限量款球鞋在二手市場上存在一定溢價并不新鮮。然而,這一波價格上漲明顯超出溢價范疇,遠離價值規律。一件商品短短幾天漲價數十倍,顯然不是市場運行的正常現象。
近年來,國產品牌在科技研發和外觀設計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的確有了邁向中高端市場的底氣。加之當前一些洋品牌球鞋因其惡意“封殺”“新疆棉”行為受到中國市場冷落,消費者紛紛用腳投票支持國貨,國產品牌遇到良好發展契機。然而,如果因為“炒鞋”導致球鞋愛好者買不到想要的球鞋,進而讓國產品牌失去消費者的信任,無異于竭澤而漁,自斷國產品牌升級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少數互聯網平臺打著“真假鑒定”等旗號,在“炒鞋”問題上借機推波助瀾,還有一些平臺為“炒鞋”“囤鞋”的年輕消費者提供信貸支持,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始終是企業應當遵循的發展正道,借機偷奸耍滑坑蒙拐騙終究只會害人害己。對當前一些網絡平臺借機哄抬價格的行為,品牌方應當盡快動起來,維護品牌形象。監管部門也應積極作為加強監管和引導,維護市場秩序,為“國貨”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央視新聞表示,炒鞋行為對于國產鞋行業也會有很大的傷害。炒鞋客通過非正常手段把國產球鞋的價格升到畸形地步,脫離了國產球鞋的真實價位,最終傷害整個行業。說到底,鞋是用來穿的,而不應是用來炒的,“炒鞋”這種瘋狂的做法和歪風邪氣必須被遏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普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保證行業得到健康發展、不被傷害。
早在2019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就曾發布題為《警惕“炒鞋”熱潮,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明確提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提醒各機構高度關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范此類風險。
新疆棉事件后,更多網友挺國產
安踏李寧或將進一步搶占耐克阿迪市場
如人民日報所言,此次國產球鞋被爆炒,或許正是商家們借助新疆棉花事件的一次營銷。
而事實是,由于新疆棉花事件,網友紛紛發起以國產品牌替代涉事海外品牌的話題,李寧、安踏、特步、匹克等國產運動品牌再次回到大眾的視野。
此前,21網調實驗室就發起過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國人對國貨消費熱情高漲,近6成網友支持國產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回力是最受網友喜歡的前三名。
近6成網友支持國產,舒適度成選購重要因素
投票結果顯示,在購買運動產品時,近6成的網友只考慮或更傾向于國產運動品牌,而只有不足3成的網友選擇國外運動品牌。不少網友認為要支持國貨,倡導理性消費。
追求潮流的購物風氣早已貫穿于年輕人的生活之中,品牌效應、明星效均為不少廠家、商家帶來不菲的收入。比如,3月26日,#李寧官宣肖戰#沖上微博熱搜榜首,話題閱讀量超過15億,為李寧品牌帶來極大的曝光。
那么,消費者在購買運動品牌時,究竟更注重哪些因素呢?明星光環起多大的作用?
根據21網調君的投票調查,超過5成網友認為舒適度是選購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是外觀、價格、質量,分別獲得約1成的得票。綜合來看,網友對于運動產品的關注點在于產品的本身,而非品牌、明星效應等因素帶來的附加價值。評論區兩極分化的評論也反映了明星效應帶來的兩面性。
在購物方式方面,近7成網民選擇電商平臺選購運動產品,而僅有不足3成網民選擇線下門店購買。購物方式的轉變推動著國產品牌的發展。有券商數據顯示,2020年李寧在電商渠道收入同比增長26%,占比提升至29%;安踏在電商平臺收入上增長更是超30%。
李寧最受網友歡迎?國產運動品牌分化嚴重
針對國產運動品牌的喜好度問題,21網調實驗室也發起了調查。在7.8萬人參與的投票中,超過7成網友選擇了李寧,安踏、回力則位列第2、3位,占比分別為14.1%和5.7%,與李寧之間差距明顯。此外,還有網友提名“飛躍”等品牌。
21網調實驗室梳理發現,國產四大運動品牌現如今發展分化較大。從最新市值來看,安踏一家獨大,市值達3531億港元,李寧也億1286億市值躋身千億市值俱樂部。
從2020年業績來看,安踏各項指標都穩坐龍頭,營收超過300億元,凈利潤超過50億元。李寧則是四大品牌中唯一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的。特步和361°業績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創下五年毛利率新低的361°,更是被各大媒體打上“掉隊”標簽。
四大品牌的分化,某種程度體現了當前國產運動品牌發展格局中的“馬太效應”。
除了業績分化,這幾個國產運動品牌近年來的發展道路也大相徑庭。
比如,安踏從2016年開始,不斷并購或合資拿下國外知名品牌,并讓旗下品牌獨立運營。如今,FILA品牌已經超越安踏品牌,成為安踏集團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不斷擴張的安踏集團目前市值已超3000億元,遠超排名第二的李寧。2020年,安踏以51.62億元的凈利潤首次超越阿迪達斯,打破了長期以來由耐克和阿迪達斯主導的兩強格局。
李寧則采用“國潮”概念的營銷手法,其產品平均價格上漲了57%,而且超過800元單價的產品的比例也在逐漸提高。同時,2020年李寧舉辦了“絲路探行”活動,推出“敦煌”系列產品,進一步深化了中國品牌的形象。此外還套用了耐克推出限定版球鞋的方式,讓粉絲們去追捧,從而提高品牌自身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就算是在國產四大運動品牌中擁有最高市占率的安踏,其市場份額相比于耐克、阿迪達斯,仍有一定的差距。第三方數據顯示,在國內運動服飾市場,2020年耐克、阿迪達斯的市占率為25.6%、17.4%,安踏市占率為15.4%,李寧為6.7%。
此次新疆棉事件,能否推動國產運動品牌進一步動搖耐克、阿迪達斯在國內的市場地位,多個機構持樂觀觀點。國信證券認為,國產品牌迎來“立新”大機遇,強品牌企業率先受益;浙商證券指出,涉事海外品牌的品牌影響力在中國受到較大影響,這將為中國品牌市占率提升帶來重要機遇,安踏、李寧有望進一步挑戰耐克和阿迪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羅蘭貝格執行總監李熹在接受《21CBR》采訪時表示,“國潮”已成為當下現象級時尚新浪潮,以中國李寧、回力等為代表的“國潮”品牌,通過對“中國精神-中國故事-中國符號”的提煉及表達,充分承載新一代年輕群體的文化認同及價值主張。在中國年輕群體‘文化自信’驅動下,未來國潮品牌將擁有被更多消費者看到并選擇的市場潛力。
90后炒到欠款千萬被拘,有人用期鞋詐騙600萬
據南方都市報早前曾報道,2019年7月,四川成都球鞋圈綽號“劉餅干”的鞋商被曝欠款1000萬“跑路”,后被派出所拘留。據他介紹,事發前他批發了價值1000萬的鞋子,但其實手頭并沒有那么多錢,只能預先收取顧客的款項打給供貨商。但讓他沒有預料到的是,到了發貨時間,這批預售的鞋子在市面上已經漲到2000萬,此時看到賺錢空間的球鞋供貨商不愿意履行承諾發貨了。
因為供貨商一般在國外,且劉餅干并沒有與其簽訂具體合同,于是供貨成了難題。他回憶,出事前陸續約有250人找他買過鞋,資金鏈斷裂后,他用預售得到的本金高價收購市面上的鞋,或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賠付給部分買家,但是還了一半錢就沒了。他的欠款為1076萬,涉及人員130余位,欠款金額從幾千到一百萬不等。欠款人以學生為主,其中95后占比七成以上,年齡最小的為2003年出生。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警方接到報案,一名自稱“殷十億”的男子明知無充足貨源,卻仍通過微信等網絡平臺發布虛假信息,虛構經營能力,讓顧客全款購買“期鞋”,實施詐騙。涉案金額超600萬元。
據辦案民警介紹,2018年年底,“殷十億”開始在鞋圈賣貨,一開始賣的是現貨。慢慢地,手中沒有鞋子的他開始嘗試賣“期鞋”。同時為了顯示經濟實力,他在社交平臺發布許多限量版球鞋清單及圖片,展示一系列炫富視頻,吸引顧客全款買鞋。
據了解,他長期租用兩三輛豪車,其中勞斯萊斯一個月租金12萬元至15萬元。他還在網上花錢找人制作虛假存款截圖、視頻,顯示自己有1億元以上的存款。
但是從2019年3月起,鞋價一直瘋狂上漲,溢價幾倍甚至十幾倍。這意味著,作為“期鞋”賣家的他一直在虧損。沒有穩定貨源的他,只能拆東墻補西墻,把現在客戶給的錢賠付給之前的客戶。2019年8月,他發現這種模式難以為繼,欠款越來越多。
丹徒警方表示,“殷十億”的行為涉嫌詐騙,已被公安部門刑拘。
在狂熱的炒鞋圈中,不乏冷靜的聲音。在前幾年“炒鞋”小熱過一把的時候,鞋圈知名人物夏嘉歡公開給火熱的炒鞋圈潑了冷水,其表示“2015年之前,10個人里有9個賺錢,2017年之前,也有一半的人能賺到錢。而就在這兩年(指2018-2019年),炒鞋不再穩賺不賠,10個人里面可能有7個虧。”
律師詳解炒鞋模式:與這些非法交易場所模式類似
對于目前“炒鞋”的現狀,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岳屾山認為,消費者如果只是聽說炒鞋可以賺錢就盲目入場,很可能面臨很大風險。此外岳屾山還稱,炒鞋可能涉嫌多項違法, 需要相關部門出手監管。
岳屾山表示:比如幾家大的炒鞋商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是違反《價格法》的行為;或者誘騙消費者、其他經營者跟他進行交易可能都屬于一種價格違法的行為。另外,可能會涉及到大量的資金,可能也會存在比如像洗錢 這種違法犯罪行為,或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
他表示,生產廠家要做好產量控制,同時市場監管部門要提高警惕, 及時給予關注。
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早在2019年報道,上海金融監管部門就曾對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并要求機構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范此類風險。
中倫文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云峰分析了“炒鞋”商業模式,他表示,通過下圖可以看出,僅就“炒鞋”活動來說,其發展與被我國監管部門清理整頓的“郵幣卡交易”、“炒幣”模式如出一轍,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大眾參與,交易量大,一旦資金盤崩塌,其后果相當嚴重。
陳云峰認為,除了上述電商平臺自身的風險(包括非法集資風險、產品售假風險、擅設金融機構風險等)外,對于消費者(投資者)來說,此類主力人群是90后甚至是95后,大多是在大專院校在讀的學生或者剛剛步入社會職場的新人,收入普遍有限有限,其借助金融機構、電商平臺的分期付款、金融杠桿,通過透支、網貸等途徑借錢投資,一旦鞋市崩塌,其帶來的虧損很有可能遠大于投資者的償債能力,由此可能對消費者本人帶來信用風險。
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曾崢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非持牌機構或組織通過交易所形式進行“炒鞋”等特定交易品種,可能與被我國監管部門清理整頓的“郵幣卡交易”、“炒虛擬幣”等非法交易場所模式相類似。
隨著炒鞋規模化、平臺化、大眾化,一些市場人士開始探討這個市場監管的必要性。但事實上,炒鞋熱度的提升并沒有相應的監管出現,更重要的是,誰應該是炒鞋的監管主體,市場自己也不清楚。
即便在成熟的海外市場,對于球鞋交易本身的監管也是不存在的,球鞋交易,尤其是C2C的交易是最基礎的市場化行為。
一位網友便認為,鞋市亂象應該從售賣方式和售貨法規兩個方面進行管制。首先需要要求廠家對售賣方式進行改變,當廠商發售鞋時,每個人不用抽簽,而是采用付定金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穿上原價鞋。
該網友表示:“你喜歡你就付定金。想買幾雙都可以,工廠按訂單制作(避免存貨堆積)。發售了補尾款。如果你退貨。定金廠家不退(避免損失,也限制一部分人販賣)。尾款退回。如果是限量款可以抽簽購買。”
甚至有網友建議應由監管部門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約束市場,如鞋類產品只可按原售價出售。各類app不得加價售賣。如加價售賣將面臨巨額罰款之類的。
“目前來看,炒鞋的過程中除了說有制假販假的情況外,很難說球鞋的天價交易有任何違法的地方,這個市場很難明確監管主體,也就很難有相應的法規約束,就像這么多年來很多商品被炒的過程,如核桃、黃花梨木等,其泡沫破滅的也是市場自我調整的結果。”一位愛好收藏球鞋的投行人士認為。
實際上,平臺方也并非沒有注意到近期炒鞋風氣的升溫。就在最近,毒APP發布了一則耐人尋味的倡議:球鞋是廣大消費者體驗潮流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我們呼吁廣大用戶、潮人和Sneaker理性消費,尊重球鞋文化,遠離炒賣行為,與毒APP共創良性的潮流消費市場環境。
對于“鞋穿不炒”的呼吁,進入鞋圈已經七年的North表示看看就好。他指出,“香煙的包裝上也寫著吸煙有害健康啊,這種東西聽聽就好,平臺是按照比例收交易手續費的,大家都懂的。”
確然,真實的情況幾乎已經變成了“鞋炒不穿”了。當風口吹到極致之時,也許保持一份清醒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在這種接近大眾狂歡的現象級事件中,越來越多圈外人士對鞋圈的關注,也許是少有的積極影響之一。
“本來鞋子穿出去,大家可能只能自嗨,現在穿出去大家都知道,哦哦這是什么鞋,挺開心的。因為我們雖然喜歡收藏鞋,但也不是完全不穿,對于很喜歡的鞋我會買2雙,1雙收藏1雙自穿。線下抽簽的時候,大家都是穿著好看的鞋子去的,誰也不想當弟弟。”North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