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球鞋二級市場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
“炒鞋”再次吸引了國人的眼球,這次讓人入坑的是李寧、安踏等國產品牌。
近日,在潮品平臺得物App上,李寧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售價高達48889元,相比該鞋參考發售價1499元,漲幅達31倍;李寧韋德之道7 wow7 The Moment超越限量款最高售價為29999元,相比發售價1699元漲了近17倍;連參考價為499元的安踏哆啦A夢聯名休閑板鞋白黑款都炒到34599元,漲了8倍多。
當這種超出正常市場供求關系的漲價行為引起大眾關注后,4月6日,得物App發文對近期個別鞋款價格波動的情況做了說明,并對李寧韋德之道等三款賣家所標價格波動過大的球鞋,做下架處理。得物App稱,一旦發現惡意操縱價格的賣家,將進行包括下架商品、封號等在內的嚴肅處理。
“國產球鞋的限量款一般產量在幾萬雙,韋德之道4全明星限量100雙,屬于超限量級別的球鞋,本身由于供不應求溢價明顯,炒作屬于市場供需不平衡的結果。雖然這款鞋存在漲價空間,但是暴漲31倍并不是理性的市場反應。”資深球鞋愛好者東哥告訴第一財經。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國產球鞋的漲價熱潮如何形成?背后有何操作手法?又是否涉及法律問題?
國貨潮鞋大熱
東哥進入球鞋圈已近20年,見證了國內球鞋市場的浮沉。
對于這次國產鞋價格飆升,東哥認為是由市場偶發因素引起,賣家推動、抱團漲價、平臺默許等原因共同造成。
“目前國外球鞋的市場普遍陷入銷售低谷,國產品牌出現一波報復性的消費熱潮。短期內供需出現失衡,國產球鞋進入火熱炒作的發酵期。”東哥告訴第一財經。
在上海經營一家中古球鞋店的朱天一對第一財經表示,球鞋交易平臺Nice在近期迅速推出了國貨專區,帶起了國產球鞋的熱度,在交易平臺上國外品牌球鞋也一路飄綠。
“這次價格漲起來的主要還是限量版的國產球鞋。自媒體為獲取流量力推,球鞋發售門店也在有意制造噱頭,有李寧的店面要求必須穿著李寧的鞋去才能買韋德之道系列的鞋子。”朱天一說。
而這次事件背后更重要推手就是“炒鞋客”。
朱天一說,實際上,在二手球鞋交易市場上,100萬元的資金體量就可以掀起風浪。“一雙鞋1000元,100萬元幾乎就可以買斷市場,同一款鞋在一個門店最多也就有幾十雙。”
其中的操作過程是,中間商坐莊買斷市場上某一品牌的鞋子,供給被莊家把控,市場中并無放量,莊家就可以抬高價格,加價售賣,莊家在經濟上獲得最大利潤。
東哥稱,男款的40~45碼、女款的36~37.5碼鞋,被圈內人稱為黃金碼,是莊家掃貨的主要所在。
“莊家只需要清一兩個黃金碼就行。黃金碼短缺造成的價格上漲,會拉動其他尺碼,從而把控整體價格。”東哥說。
對于品牌商而言,即使對整個炒鞋的過程沒有推波助瀾,也是樂見其成的。
朱天一認為,品牌商首先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商品全部賣掉,不會出現壓貨的情況;其次就是獲得了品牌上的關注度。
“炒鞋”的門道
十多年前,球鞋只是一件普通的日用商品,與運動服、背包等別無二致,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球鞋迎來了炒作的新時代。
朱天一告訴第一財經,在2007年的時候,球鞋基本上都是原價銷售,即使很熱門的球鞋都不需要加價。后來隨著淘寶的出現,有人把球鞋從專賣店里買過來放在電商平臺上賣,出現了一定加價,但加價幅度不大,然后就有一些人有意為之,把門店的鞋子全部拿下,坐地起價。特別是在2015年前后,球鞋開始被明星們穿上腳,加上時尚、聯名等元素的興起,球鞋市場開始躁動。
虎撲也在2015年孵化了核心服務為“球鞋鑒定”的純社區APP“毒”,它就是得物APP的前身。
“這幾年是球鞋牛市,市場價格幾乎只漲不跌。”東哥稱。
如今,中國的球鞋二級市場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相關市場之一。
艾媒數據《2019全球及中國球鞋二級市場現狀剖析與市場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場規模已達60億美元,其中中國二手球鞋轉售市場規模已超10億美元。
品牌商對“饑餓營銷”的應用屢試不爽,通常來說不會加大限量款鞋品的供應。
“高價球鞋或限量球鞋本身的定位即是為了通過限量等方式提高品牌市場競爭力,制造品牌話題、催生品牌熱度,因此不會加大球鞋產量。制造限量并獲得市場追捧依然成為品牌成功的一個因素,因此球鞋市場的溢價程度往往能反映品牌的市場主導力。”東哥表示。
而在二級市場上,供需情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球鞋價格的漲跌。
炒鞋玩家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官方渠道搶鞋,并在市場售賣賺利差的散戶;另一類則是通過大量掃貨、提拉價格等方式左右市場價格的莊家。
在二級市場中,炒鞋客就像是股市中的大戶,他們炒鞋的核心是加劇供求不平衡,掃貨則是關鍵。“和股票一樣,要搶龍頭,龍頭一般是指好的配色或鞋碼。”東哥說。
在球鞋市場,選鞋子既考慮熱度、明星帶貨效應、顏值、穿著的舒適性,也要考慮市場供應量等,并不是每一雙限量版鞋子都可以賺錢。
去年初疫情期間,朱天一從一家品牌方門店以8折的價格收了20雙限量款球鞋,本以為價格已經足夠低,可以拿一段時間小賺一筆,沒想到買完鞋后剛過一周,品牌方又降價到6.5折。
“這批鞋子在我手里拿了一年,價格還是沒漲上去,后來我以每雙虧四五十元的價格賣掉了。”朱天一說。
球鞋交易平臺也對球鞋價格暴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國內較大的球鞋在線售賣平臺,均采取最低價成交的方式,因此當稀缺貨物價格突然暴漲后,會一下子造成市場繁榮的假象,導致消費者出現購買沖動。”東哥說。
炒鞋有風險
炒鞋的二級市場是否受到《價格法》的約束?
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春泉認為,無論是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對于球鞋的經營行為都應該適用《價格法》,而如果是個人炒作行為,則不能適用《價格法》。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岳屾山表示,如果幾家大的炒鞋商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是違反《價格法》的行為;或者誘騙消費者、其他經營者跟其進行交易,可能都屬于一種價格違法的行為。
球鞋買賣中也存在一種“期貨制”的交易方式,因而球鞋市場也出現空手套白狼的行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球鞋愛好者告訴第一財經,他在今年年初預訂了11雙Trophy Room x AJ1,全球限量12000雙,分兩次共預付105000元,承諾最晚2月份收貨,但到了約定日期遲遲不能發貨。“我看到對方已經在朋友圈賣同款鞋,對方稱拿到的是‘后門貨’,一雙最低24000元,我買的鞋要等到5月之后才能到貨。”
按照這種情況,這位球鞋愛好者的資金就被白白占用了5個月。
“球鞋的本質還是鞋,是具備穿用功能的實用產品,文化只是外在屬性,核心競爭力還在球鞋本身。”東哥說。
近年來中國運動鞋行業保持快速發展,2019年我國運動鞋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830億元,2014~2019年年均復合增速為20.6%。
而炒鞋對于國產品牌的升級之路也是弊大于利。“國產球鞋在球鞋設計開發、品牌宣傳等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追趕,盲目地追求過度營銷,不深耕球鞋設計制造的初心,只會適得其反。優質的國產球鞋要以產品為核心,以服務國人為目的,而不是借機以愛國名義炒作品牌、漲價收割韭菜。”東哥表示。
(應受訪者要求,東哥為化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