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亞洲經濟將出現恢復性增長,經濟增速有望達到6.5%以上。
4月1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發布的《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1年度報告》做出了上述預測。
報告顯示,疫情仍是直接影響亞洲經濟表現的主要變量,如果美國和歐洲主要經濟體經濟仍受疫情拖累,亞洲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改善將十分有限,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和落實將在貿易投資領域為亞洲經濟帶來新的積極因素。
數字經濟成為增長新動力
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亞洲經濟也呈現諸多亮點和機遇。
報告顯示,疫情背景下,很多亞洲經濟體出臺了推動數字經濟轉型的新舉措,涵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產業化發展、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治理以及國際數字合作等多個方面,數字經濟在推進復工復產和經濟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成為塑造未來亞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310328)。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快,影響著未來經濟發展方向,但是目前從全球來看,數字經濟的一些規則仍存在很多爭議和分歧,包括數據的處理、儲存等,所以缺少統一的國際規則體系來規范數字貿易和數字交易,是現在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后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變化備受關注,數字技術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全球價值鏈進入了一個服務化的階段,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數字技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以前制造業越升級越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現在在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可以發現制造業越升級就越需要數字技術作為支撐。
報告顯示,盡管亞洲整體的數字經濟增長較快,在數字經濟的規模上僅次于美國,但是亞洲區域存在的“數字鴻溝”現象仍然嚴重,亞洲區域內部仍有很多地區沒有建成良好的數字基礎設施。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提到,亞洲各個國家之間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不平衡,這將導致全球分工體系重新構造,同時也會拉大各國之間的發展差距。
外資向亞洲聚集
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亞洲經濟體跨境投資恢復較快。
報告顯示,國際資本青睞亞洲市場,加大了外國直接投資(FDI)和對金融資產組合投資的持有。
2019年,亞洲在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和流出上都表現穩健,流入中國、東盟和印度的FDI均創紀錄。亞洲經濟體的主要外資來源地仍是亞洲內部,內部引資依存度指數2016年~2019年已連續4年保持在50%以上。
2020年,全球直接投資流入下降42%,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只下降4%,而中國2020年吸引的直接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仍保持增長,且成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資目的地。中國經濟率先復蘇以及政府實施的投資促進政策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的重要因素。
亞洲經濟體區域經濟聯系的加強,有利于亞洲區域內投資的增長。RCEP 的簽署及逐步實施,促使區域內采用統一的經貿投資規則,將進一步降低區域內的交易成本。這將吸引區域內及區域外投資進一步向該區域聚集,有助于各個經濟體企業在區域內進行供應鏈、產業鏈的高效布局,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2019年,RCEP內部引資依存度指數接近30%,但與其他主要區域經濟集團相比還是相對較低,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林桂軍認為:“從長期來看,直接投資向亞洲收斂集聚,特別是向中國集聚,已成為趨勢。不過,目前亞洲的儲蓄仍然大于投資,說明亞洲金融市場偏小,分配現有儲蓄的時候比較困難,未來應大力建設更多世界金融中心,這是長期挑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