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嘉善擁有世界500強企業21家,連續19年躋身浙江省利用外資十強縣(市)。 ]
“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董必武1963年為南湖革命紀念館題寫的楹聯懸掛在嘉興南湖湖心島的煙雨樓上。在建黨百年即將到來之際,南湖上,游人如織,紅船旁,黨旗招展,“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宣誓聲不絕于耳。
回到南湖,回到起點。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從南湖出發,走過漫漫百年路,一路披荊斬棘,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嘉興這座城市也跨越成為今天的全國50強城。嘉興近期提出將打造黨建高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增長極、“互聯網+”高地、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綠色低碳循環城市、營商環境最優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先行市等“七張金名片”。
秀水泱泱,紅船依舊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當年7月30日晚,會議臨近結束時,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襲擾而被迫停止。根據上海代表李達的夫人王會悟的建議,代表們準備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繼續舉行會議。
也就是在這條南湖的游船上,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第一個決議,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莊嚴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
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發表署名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紅船精神,并將其深刻內涵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紅船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脈相承,串聯起中國革命精神的完整體系,其中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
中共一大能夠在嘉興南湖的游船上完成有其歷史的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一是王會悟是嘉興桐鄉人,在中共一大會議被迫中止時,她想到嘉興的南湖是城外湖,相比于杭州西湖這樣的城內湖能夠提供足夠的安全性。
二是一百年前的嘉興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商業區。上世紀20年代,嘉興近代工業已漸具規模,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也帶來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沈雁冰(茅盾)、沈澤民兄弟是最早的58位共產黨人中的兩位嘉興人,對嘉興革命思想的啟蒙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經濟發展的嘉興實踐
一百年前,嘉興的思想啟蒙已經深入學堂、工廠,而在改革開放后,嘉興人再度解放思想,發揚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帶領嘉興進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1983年,海寧市許村鎮蕩灣村農民沈咬榮聯合15家農戶,創辦起只有兩臺老式鐵木織機的第一家聯戶企業。自此,鎮辦、村辦、聯戶辦、個私辦被面布生產企業在許村迅速崛起。1985年,許村鎮工業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嘉興第一個億元鎮。“許村模式”迅速形成,嘉興也逐漸形成了嘉善木業、海寧皮革業、平湖服裝業、桐鄉和秀洲羊毛衫業、桐鄉和海鹽化纖業的區域經濟格局。
2020年,嘉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801元,收入水平連續十七年居全省11地市首位。
海寧市袁花鎮長嘯村村支書許國初今年已經快60歲了,在村支書的崗位上已經干了接近30年,也是鄉村振興的見證人。
許國初回憶道,自己在1994年剛接任書記時,村里只有一家村辦企業,集體經濟捉襟見肘,想要給村民把竹子電線桿換成水泥電線桿都沒有錢,需要挨家挨戶去收錢,但隨著后來的并村和道路打通,村里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里企業最多的時候達到100多家,土地、廠房租金收入成為集體經濟主要來源等。
2013年時,長嘯村還是生豬散養的大村,全村1000多戶村民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生豬散養戶。此后,長嘯村進行了轉型:豬棚改菇棚,棚頂發電、棚下種菇。長嘯村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同時,將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有效結合,探索出一條光伏發電和現代農業融合的新型特色產業之路。
2015年9月,“農光互補”食用菌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積107畝,頂層太陽能(000591,股吧)光伏發電由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光伏電站安裝多晶硅組件18880塊,每年可利用太陽能發電550萬千瓦時,底層食用菌大棚及農業基礎設施由長嘯股份經濟合作社投資建設,搭建食用菌大棚71座。當年度生產食用菌180萬棒,吸納200多名生豬養殖戶轉產和就業,產值1500余萬元。
許國初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村里先向農民以大約800元一畝的價格租土地,再由村里出資建設食用菌大棚及農業基礎設施,總投資近900萬元,基礎設施建成后,將土地、大棚、設備按照每畝地8000元的價格出租給種植戶,農戶直接“拎包入住”。除去租金、勞務等費用,一棒菇的凈利潤是1元錢,最差的時候也有7毛,一個棚一年凈利潤能賺3.5萬~4萬,一般一戶農民會包5個棚,一年可以賺20萬,并且只有半年時間在勞作,而養豬一年下來頂多賺萬把塊錢。
嘉興市桐鄉的烏鎮是享譽國內外的旅游勝地,隨著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永久落戶于此,烏鎮也轉身成為互聯網特色小鎮。
記者走在烏鎮人民公園,智能的影子隨處可見:把手機放到公園的長椅上就可以無線充電,座椅可以自動加熱,垃圾箱可以自動識別垃圾類型進行分類等。
“我們運用科技手段,對烏鎮的街道、房屋等進行實時監控,對應急響應、社會治安、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等突發情況,能及時自動反饋到云端系統,并在第一時間反饋到相應的組織,馬上進行應急處理。”烏鎮管家聯動中心主任張長春對第一財經表示。
互聯網的基因也在幫助本地企業全面提升產能。
記者在烏鎮也親身體驗了騰訊各類最新技術的應用:醫生成像篩查輔助工具,對于圖像分析的正確率達到90%,能夠輔助醫生治療,并有利于全科醫生的培養,桐鄉當地的醫院基本上都應用了這套技術;AI人臉成像學習技術也在烏鎮應用,這對于尋找失蹤兒童將發揮很大作用。
做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的增長極
2018年11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后,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也率先組成了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嘉善將在全新的坐標系中對標發展。
“總體規劃將重塑嘉善,這是機遇,更是巨大的挑戰。”嘉善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委員、總規劃師毛立財說,過去在縣域規劃中,往往以鎮街為單元編制,“現在要打破界線,按示范區總規劃,把嘉善當作一個‘城’,重新調整生態空間、產業空間。”
如今,“一城一谷三區”勾畫了嘉善面向未來發展的愿景。“一城”,即嘉善未來新城;“一谷”,即祥符蕩科創綠谷;“三區”,即臨滬高能級智慧產業新區、長三角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長三角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
根據目標,示范區到2025年單位建設用地地均產值要從現在的4億元/平方公里,提升到8億元/平方公里以上。在不增加開發強度的前提下如何實現目標?示范區必須做出轉型升級的抉擇。
2018年以來,嘉善縣進一步加大傳統行業改造提升力度。同時,嘉善聚焦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一鏈一策”繪制招商地圖。創新“基金+股權+項目”招商引資模式,組建三大產業母基金,采用股權直投入股形式引進重大項目,引進格科半導體、阿里巴巴長三角智能計算基地、云頂新耀創新藥等3個超百億的“鏈長型”項目。2020年共簽約項目273個,總投資超1900億元,為歷年最多。
目前,嘉善擁有世界500強企業21家,連續19年躋身浙江省利用外資十強縣(市),贏得了“小縣大外資、小縣大臺資”的美譽。2020年嘉善縣GDP增長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9%,均列浙江全省第二、示范區第一,創歷史最好排名。
長三角的資源也在青浦、吳江、嘉善間更加自由地流動。
記者走進嘉善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一個特殊的專區——長三角一體化企業服務專區映入眼簾。專區以建設“營商環境最優城市”為核心目標,全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企業服務專區,實現企業名稱申報、設立登記、公章刻制、稅務定稅種補錄信息、發票首次領取、銀行開戶等六大環節“一窗受理、一次辦結、一天辦結”。
一百年前是一個覺醒的年代,在偶然和必然中,嘉興成為那個時代的引領者和弄潮兒,一百年后,嘉興要靠科創引領、開放包容把握時代的主旋律。從美麗鄉村,到特色小鎮,再到崛起中的縣(市)域經濟,一張經濟全面發展的藍圖正在繪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