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重培養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力資本,用科技推動經濟;以及老年人的財富結構,用消費拉動經濟。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揭曉,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處于較低水平。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億人,占比18.70%,與2010年相比上升5.44%;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億人,占比13.50%,與2010年相比上升4.63%。
在5月11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上述統計數字的意義在于:一方面,低生育將成為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面臨我國人口“少子化”與“老齡化”的趨勢,幼有所育、老有所養兩端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2023年之前中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服務好一小一老非常重要,前者是國策、后者是民生。降低住房成本、提升教育的公平性與職業性、完善母嬰保障工作是激發生育潛力的關鍵。深度老齡化社會要著重培養兩個人口紅利,即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力資本,用科技推動經濟;以及老年人的財富結構,用消費拉動經濟。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則向記者指出,我國養老呈現“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笆奈濉逼陂g應聚焦以社區及家庭為單位的普惠型養老,切實滿足廣大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住房、教育、母嬰保障
總和生育率指的是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總數。一般而言,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才能保證整體人口水平相對穩定。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遠低于該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曾撰文指出,從某種程度上看,人口出生率下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改變弱化了家庭功能,逆轉了代際間財富流的方向,使得多生孩子成為非經濟理性的事情!
此外,避孕節育技術更加可及,女性社會地位顯著提升等因素也強化了家庭對于子女數量的理性選擇。
寧吉喆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數為1.8,要釋放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需要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子女的成本。
在楊燕綏看來,降低住房成本、提升教育的公平性與科學性、以及完善母嬰保障是激發生育潛力的關鍵:“首先要堅持房住不炒,降低年輕人住房的成本與負擔!
“其次,基礎教育要公平化,不要搞精英教育。但社會上已形成了往‘精英教育’靠攏的風氣,無論是資金上還是精神上都給家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因此要進一步提升教育的公平性與科學性。”
“第三要完善母嬰保障。相關的工作包括女性就業保障、發放生育津貼、發展普惠型托育服務、兒童基因篩查等!睏钛嘟椪f。
董登新則著重指出,可以通過為擁有0-3歲嬰幼兒的家庭按月發放補貼,同時將幼兒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方式強化家庭養育孩子的信心。
培養兩個人口紅利,健全養老服務體系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從挑戰方面看,寧吉喆說,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將減少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增加家庭養老負擔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壓力。
楊燕綏向記者表示,據測算,中國將在2023年之前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意味著每5個勞動年齡人口需要贍養1位老人。但由于升學、失業、傷殘等原因,并非所有勞動年齡人口都具備通過繳納社保承擔贍養責任的能力。加之逐漸壯大的靈活就業從業人群無法通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進行參保,以及女工人、女干部早于60周歲退休等原因,早在2018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贍養比已滑落至2.55:1。
更為關鍵的是,1963年,我國出生人口總量達2934萬人,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頂峰。這部分人群即將步入退休階段,我國的老年人贍養壓力即將進一步增加。
破局之道何在?楊燕綏指出,要著重培養兩個人口紅利,即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力資本,用科技推動經濟;以及老年人的財富結構,用消費拉動經濟。
“就勞動年齡人口而言,需要培育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提升工匠精神、合作精神,促進身心健康,從而擴大就業覆蓋面,增加個人財富積累。從國家的角度來說,人均GDP、人均勞產能的提升將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通過參加各類養老保險、資產配置等方式,在年輕階段也能解決老年時的后顧之憂!
“而在老年人方面,需要做好終身理財服務。首先要解決老年人住房問題,‘以房養老’是居家養老的基礎。其次,銀行、保險業從業人員應著力成為老年人的理財規劃師,增強老年人的消費能力與納稅能力!睏钛嘟椄嬖V記者。
在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方面,寧吉喆表示,“銀發經濟”發展得到促進,老年產品和服務消費正在擴大,還將推動技術進步。
其中養老服務前景廣闊。董登新向記者指出,我國養老呈現“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笆奈濉逼陂g應聚焦以社區及家庭為單位的普惠型養老,切實滿足廣大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董登新說:“最重要的是以社區為平臺,繼而把社區的觸角引申到家庭,建立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居民健康檔案,同時在社區布局志愿者與專業社工,打通向個家庭上門服務的通道。其次,也可探索把養老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模式嫁接到家庭中來,這同樣需要社區的依托。”
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則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重點工作。楊燕綏表示,要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讓專業醫護服務嵌入社區,讓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在社區內便可得到慢病、急診、康復的相關服務。
董登新則指出,“醫院辦養老院”應多多益善,同時鼓勵基層醫療機構進社區,推廣家庭醫生的簽約,這將促進醫療資源的利用率與服務效率。另一邊廂,“養老院辦醫院”則要嚴格控制,這不僅會造成醫療資源的大量閑置,同時也會為醫保基金的使用帶來風險。
(作者:尤方明 編輯:周上祺)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