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英兩國機構最新發布的全球工程機械50強榜單,榜單顯示,中國制造商徐工XCMG由第四位一舉躍升至全球第三——成為唯一進入全球三甲的中國企業!
今年的英國KHL集團發布的Yellow Table和全球工程機械50強峰會組委會發布“2021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榜單”,均顯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銷售額為1915億美元,同比微幅下滑。根據Off-highway Research的報告,中國工程機械銷售增長了大約14%,占比超過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
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的亮眼表現,得益于中國政府對新冠疫情有效而強力的控制,得益于中國經濟快速的恢復。全球排名和規模穩健上升的背后,是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和壯大。
從2017年總書記視察徐工時第七位,到歷史性的躋身全球三甲,僅用三年多時間,徐工已與世界巨頭比肩。以徐工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正式高質量出戰“世界決賽賽道”。
那么,徐工制勝的法寶是什么?
補強工程機械產業數字化,構建高質量發展創新生態圈,打造全球產業鏈“同盟軍”……在徐工,自主創新與國際化發展的雙贏成果正遍地開花。
實至名歸!高質量沖頂“珠峰”
在全球產業風高浪急,水深魚大的環境下,徐工無論低谷還是高峰,不改“堅守產業的初心”,始終以高質量發展向著全球產業珠峰不斷發起沖擊。
“高度國際化、充分競爭化”,這就是徐工有限、徐工機械(000425,股吧)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對于全球工程機械產業的判斷與定位。
態勢決定態度。高度國際化,注定了工程機械企業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需要有全球視野;充分競爭化,企業就不能“固步自封”、“小富即安”,要依靠創新邁向中高端。
如何布局?
世界級企業,要有世界級管控模式。就是依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噸位的“三高一大”產品技術戰略,依靠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續的“三高一可”高質量發展理念。
“世界工程機械行業擁有百余年發展歷史,市場上強手環伺、‘群雄逐鹿’。”王民說,“中國制造”唯有向產業鏈的中高端攀爬,才有可能在全球經濟版圖的重構中,活得下去、活得更好。
縱觀過去的一年,徐工移動式起重機規模躋身全球第一位,基礎工程機械躋身全球第二,道路筑養護、混凝土機械居世界行業前三,礦用機械進入全球前五強。裝載機國內占有率同比提升2.1%,壓路機、攤鋪機、銑刨機占有率分別提升4.0%、10.7%、3.9%,瀝青攪拌站市占率躍居行業前二。樁工機械高增長24%,繼續保持行業第一,隨車起重機占有率提升至 60%,高空作業車占有率躋身行業第一。
此次躍升至“2021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榜單”前三,是徐工在不斷優化改進傳統產品線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多元發展格局的又一里程碑。隨著混改的落地和整體上市提上日程,徐工正邁進一條更高、更新的世界級賽道,向著恢弘未來,全力奔跑。
華麗轉身!推進數字化轉型
工程機械是我國制造業體系的重要力量之一,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之路正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系統性變革。在攀登行業珠峰的過程中,科技創新是徐工最為看重的籌碼和抓手。
誠如4月26日總書記考察廣西柳州所強調,“北看徐工,南看柳工(000528,股吧)”,高質量發展,創新很重要,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要堅定不移、再接再厲、更上層樓。
以創新頂住近年來工程機械業的大波動,主要指標連續32年穩居“中國第一”;以“徐工工業云”平臺重構全球產業鏈,領跑“中國智造”,徐工正是中國制造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今天,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制造業能否“壯筋骨”“上臺階”,關系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話語權。
近年來,徐工著手推動制造業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把它們作為賦能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通過深度融合精益化制造,徐工建成了以全球首條起重機轉臺結構件智能生產線為代表的多條智能化生產線,打造了工程機械行業首個下沉MEC5G獨立組網的全價值鏈工廠。”徐工機械信息化管理部部長付思敏表示,在制造業激烈的競爭博弈中,徐工發力智能制造核心能力建設,為生產經營提供了有力支撐。
徐工,正在調整轉型的華麗轉身中,力圖勾畫一個新的工程機械專業化制造商樣本,讓自身的主業從“大船變為強大艦隊”。突出技術創新與國際化兩大主戰略,近年來,為了擁抱數字化時代以及更好地服務客戶,徐工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轉型升級。發布全球數字化備件服務信息系統(X-GSS)為全球客戶提供精準、增值、滿意的維護支持。國家工信部授予的6個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與企業,千噸級輪式起重機銷量保持絕對領先,“全球第一吊”4000噸履帶吊實現第3臺銷售,超級移動起重機創新工程贏得第二座中國工業大獎;神州第一挖700噸挖掘機在央企礦山施工等,徐工正積極繪制一張宏偉的藍圖。
沖刺深海!構建全球產業鏈
受疫情影響,海外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加之外部環境變化,技術“卡脖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不足等問題,導致全球產業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從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榜單來看,中國企業的規模和質量在快速提升。
國家提出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給中國制造業的高發展指出了路徑。
2020年7月21日,王民作為行業唯一的企業家代表,參加了總書記主持的企業家座談會,提出徐工不僅要以恒心辦恒業,扎根、深耕中國市場,也要擴大開放、奮勇開拓,向全球市場的藍海、深海進軍。
王民認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是相互促進的。
近年來,徐工優化全球產業鏈,與供應商、經銷商和用戶“四位一體”的價值觀,攜手推進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工法改進,實現各方共贏。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參與到供應體系和市場體系中,在工程機械主業的上游供應鏈中,和徐工配套合作的企業有2000多家,下游市場體系中的經銷商500多家。
在產業協同上,徐工致力構建“同盟軍”,優化產業鏈,收益共享、價值共創。為布局和掌控關鍵核心零部件,徐工除了自主加大投資投入外,還在液壓、電機、電控、傳動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參股和控股了一批有實力的外資和民營企業,同時與經銷商深度合作,深入參與產業鏈下游共建;徐工牽頭60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校,共同成立的工程機械首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中了行業優勢創新資源,不斷解決我國裝備制造“空心化”的瓶頸。
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給了徐工沖頂“珠峰”的底氣。
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在寫給總書記的時代答卷上,嶄新的徐工聚力足夠強勁的“動能”,為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貢獻蓬勃的中國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