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串官宣的重要舉措,顯示長三角真正邁入一體化的實質性操作階段。
在5月27日召開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舉行了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4個產業鏈聯盟等揭牌儀式。同時揭牌的還有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新發展建設有限公司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水鄉客廳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并上線了長三角“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地圖及高頻服務事項。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特別指出,要激活自主創新源,立足國家戰略所需,集結最精銳的力量,共建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形成跨區域通力合作的體制機制,為暢通我國經濟大循環提供最硬核的驅動力。要構建完備產業鏈,強化分工合作,互相貢獻長板,提升供給能級,建立互動共生、利益共享的產業鏈一體化組織新模式,聯合補鏈固鏈強鏈,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為全國服務的產業鏈供應鏈。
此前,26日,2021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無錫舉行。會議全面分析了新階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總結交流了2020年湖州會議以來三省一市推進一體化發展的工作成效,審議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文件,重點圍繞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增強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動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形成了廣泛共識。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長三角一體化決策咨詢專家陳雯對第一財經表示,長三角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目前長三角科技力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產業鏈上有一些關鍵技術、關鍵產品也存在短板,借助此次科創共同體建設以及產業鏈聯盟的成立,在后續長三角一體化中,可以更好地共同合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并強強聯合,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上開辟新路徑。
從企業家聯盟到產業鏈聯盟
長三角“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類要素的暢通流動。長三角擁有全國最密集的高鐵網,交通一體化進程加快,同城化效應為人力要素等自由流通創造了重要條件。
要素的流通,最終服務于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提出,瞄準國際先進科創能力和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提高長三角地區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
去年8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指出,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盡早取得突破。
在去年6月于浙江湖州舉行的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成立,這個跨地域、跨所有制的非營利性組織共有近100名企業家,主要分為滬蘇浙皖四個組,成員是來自長三角地區重點產業、支柱產業的龍頭企業和相關行業商會協會的主要負責人。
時隔一年,又迎來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四大產業鏈聯盟的揭牌。據介紹,四大產業鏈聯盟以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協會、中國藥科大學、吉利控股集團、科大訊飛(002230,股吧)為首任聯盟理事長單位。
在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看來,長三角四個產業聯盟的成立,預示著一個跨區域的新的組織模式形成,將推動這四大產業鏈的補鏈、強鏈、固鏈。發揮長三角人才富集、制造業發達、科研機構活躍、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
“接下來我們能夠更好地發揮三省一市的協同作用,將這四大產業補鏈、強鏈、固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他對記者說。
以產業規模占據全國半壁江山的集成電路為例,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會長張素心對第一財經表示,長三角三省一市在集成電路領域有很好的基礎,產業鏈高度互補,產業聯盟的建立將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態體系。后續聯盟將協同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同時保障產業鏈的安全,“龍頭企業跨地區的部署,不僅能幫助企業發展,也會有利于一個地區的發展,并且在產業鏈上形成協同一致。”
作為長三角另一個優勢產業,生物醫藥也是要打造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之一。
張江集團董事長袁濤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長三角一體化走到深處,最終還是體現在產業經濟發展一體化方面,這次聯盟的成立,對于長三角盡快形成世界級的生物醫藥集群意義重大。“以上海張江為例,目前這里擁有的大科學裝置就能為長三角廣大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研發支持,另外張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集聚了一大批生物醫藥研發機構,這些機構之間相互合作產生了更多創新成果,也能有效地和三省一市的生物醫藥伙伴協同發展。”
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記者表示,產業鏈聯盟面向未來,將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的產業鏈,同時它面向的是整個長三角地區。“人工智能需要場景,需要在應用中進行迭代,因此成功試驗在長三角所有地區的推廣應用,將加速人工智能場景從試點到規模化推廣應用的進程。”劉慶峰說。
劉慶峰還特別提到了27日簽訂的《長三角企業家聯盟、研究型大學聯盟戰略合作協議》,他告訴記者,這個合作推動了創新驅動發展,使得人才培養、高校科研可以迅速往產業鏈轉換。“比如企業家也可以去高校做兼職導師,讓高校和企業家聯盟一道面向全球去吸引頂尖人才,做共性的技術研究。”
建設科技創新共同體
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目的,是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產業鏈水平。
當前我國很多產業鏈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卡脖子”技術問題,這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在于科技力量。當前,科技和產業創新正在成為長三角提升一體化水平、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主戰場。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成為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
在2020年8月20日召開的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三角要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習近平強調,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2020年底科技部發布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長三角地區合作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篇數達到2.5萬篇,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35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3萬件,長三角地區跨省域國內發明專利合作申請量達到3500件,跨省域專利轉移數量超過1.5萬件。
同時,2025年,長三角要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的引領者、國際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世界科技強國和知識產權強國的戰略支柱。
目前,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國家實驗室已正式掛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組建。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三省一市安排省市級財政科研資金超過2億元用于聯合攻關,帶動社會投入超過10億元。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已集聚重大科學裝置22個、科學儀器35551臺(套)。長三角已經成為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隨著此次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揭牌,陳雯告訴記者,我們的科技創新雖然已有長足進步,但尚且薄弱,尤其在前沿性研究和關鍵技術方面有短板。“成立科創共同體,能夠讓各方聯合起來互補地做一些科技創新的研究。現在很多科技發現和研究并不是單一學科或者單一團隊能解決的,需要更多跨學科、跨地區的團隊,集中優勢力量去攻克和解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