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掉頭向下后,5月份,這一反映經濟景氣度的先行指標再度回落,但降幅明顯收窄,仍位于榮枯線之上,經濟總體繼續保持平穩擴張態勢。
5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0%,較上月回落0.1%,降幅收窄0.7個百分點。但從分項指標來看,上月制造業供需同步波動格局有所改變。5月份,制造業生產穩中有升,而市場需求卻繼續放緩,其增幅降至今年以來的最低點。
“5月訂單類指數均呈現下降態勢,表明市場需求不足。”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對第一財經分析稱,接下來,國內市場需求恢復相對緩慢的問題需要高度重視。
與此同時,海外需求回落的壓力也繼續加大。自去年11月以來,新出口訂單整體呈回落態勢,由于春節期間部分需求后置,3月份,海外需求一度出現跳漲,但4月份再次進入下行區間,5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較上月大幅下降2.1個百分點,為48.3%,跌至榮枯線之下,反映出國外訂單較上月減少。
但多名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在海外產能恢復、中國出口替代效應降低的影響下,出口相關產業鏈和出口訂單受到沖擊,但短期內,海外需求回暖仍對出口起支撐作用。
數據顯示,5月份,全球綜合PMI指數錄得56.3,創2012年以來新高,其中歐盟和日本的PMI指數均持續上漲至62.90和53.60,分別較前值上漲0.4和0.9個百分點,全球經濟進一步回暖。
張立群稱,由于PMI為先行指標,出口是否出現邊際回落仍待進一步觀察。但從長遠來看,由于外需的不確定性較大,仍需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進一步鞏固總需求穩定恢復的基礎。
分企業規模來看,不同規模的制造業企業表現不一。其中,4月份大、中型企業PMI和生產指標都呈環比上升態勢,且均高于榮枯線,表明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生產保持增長勢頭;而小型企業PMI為48.8%,低于上月2.0個百分點,降至收縮區間,反映出制造業小型企業持續增長的動力仍顯不足。
小型企業PMI為何一改上月逆勢上漲的態勢,再度出現回落,并跌至榮枯線之下?
對此,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原因至少有二。其一,5月份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局部反彈,海外疫情對中國的輸入壓力不減;其二,近期上游原材料漲價的幅度過大,對中下游企業的盈利空間造成較大程度的擠壓。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PPI與PPIRM(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差值已連續四個月為負值,且負值程度不斷擴大,表明企業盈利能力承壓較大。5月份,制造業的價格指數升至近年來高點。其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72.8%和60.6%,高于上月5.9和3.3個百分點。
而此前公布的月度中國企業經營狀況指數(BCI)也顯示,5月份,BCI指數57.1,較4月的57.5小幅回落0.4個點,為2月觸頂后的第三個月放緩。同時,從分項指標來看,呈現出中間品價格前瞻指數大幅上行、銷售和利潤前瞻指標有所回落的態勢。
除了成本抬升對小型企業生產形成抑制外,張立群認為,小型制造業企業持續增長的動力不足,與內需較為疲軟的現狀有關。
“小型制造業的生產積極性,既與產品成本有關,也與產能需求有關。5月份,新訂單需求的走弱,反映出需求端恢復態勢趨緩,小型企業產能不能充分釋放。后續應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力度,以政府投資帶動企業投資。”他稱。
與制造業擴張力度減緩不同的是,5月份,非制造業景氣度呈回升態勢。其中,受“五一”小長假和居民消費持續修復影響,零售業、餐飲業和文體娛樂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呈現連續上升走勢,住宿業商務活動指數仍保持在60%以上的高景氣度,消費市場加速恢復。
“但應注意到,5月份,制造業與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數在榮枯線之下繼續下行,表明在近期疫情反彈和新出口訂單收斂的情況下,就業仍面臨一定壓力,后續應繼續加大‘穩就業’的力度。“鄭后成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