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七日談以制度力量推動接訴即辦向前一步北京日報 | 2021年06月04日
胡宇齊
作為新時代群眾工作的樣本典范,接訴即辦不僅是“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也為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提供了“北京方案”。通過立法完善頂層設計,以制度剛性進一步厘清權責,當“制度力量”進一步轉化為“實踐力量”,治理效能也將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日前,《北京市接訴即辦條例(草案)》提請市人大常委會一審,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全市各區“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打開大門采集民意,熱心市民登錄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建言獻策,熱切氛圍直觀反映著人們對“接訴即辦”的高度關心。
對廣大北京市民來說,接訴即辦可謂家喻戶曉。作為一套縝密的工作機制,它串聯起了基層治理的大事小情;作為一項貼心的工作理念,它生動詮釋了什么叫“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自2019年推出以來,接訴即辦以其對民生關切的高回應性,迅速找到了基層治理抓手,激發了基層治理合力。“一打就通、一通就辦、一辦就好”,12345愈發成為百姓心中“能管事兒”的熱線。加裝電梯眾口難調,雜物占據小區車位,私搭亂建暗藏隱患……當一件件市民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被納入解決議程、進入辦事日程,不僅讓大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更讓城市治理有了源頭活水。兩年多來,本市接訴即辦工作已辦理各類市民和企業訴求近2000萬件,響應率始終保持在100%,并逐步形成了“五步走”“雙重派單”等鮮活經驗。以立法形式將這些好經驗、好做法固化下來、指導實踐,可謂正當其時。
接,是義不容辭的態度和職責;訴,是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期盼與需求;即,是聞風而動的作風和理念;辦,是扎扎實實的作為與擔當。接訴即辦,回答著“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深刻命題,標注著城市治理的價值依歸。正如有學者指出,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走出“鄉土中國”,進入“城市中國”。城市治理,尤其是超大城市治理,愈發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指標。從北京的實踐經驗看,不論是強調“首接負責”,確保群眾訴求一接到底不被“踢皮球”,還是注重“向下賦權”,給予街道社區更多調集資源解決問題的權力,著眼點都在“一切為了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新時代群眾工作的樣本典范,接訴即辦不僅是“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也為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提供了“北京方案”。
大城之治,千頭萬緒,關鍵在于總結“治理規律”,消除“責任盲區”。事實上,統觀這些年來北京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扎實探索,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在解決問題中總結規律,在履職盡責中梳理經驗,在舉一反三中完善機制。兩年多來,從“聞風而動、接訴即辦”,一個訴求一個訴求地解決,到“向前一步、未訴先辦”,主動發現并打包解決一類問題,再到“每月一題、標本兼治”,聚焦民生痛點難點集中解決一批高頻問題,隨著治理經驗的愈發充實,治理姿態也更加主動。有市民形象地說:很多問題以前是“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長一茬,現在是“拔大蔥”,直接把問題連根拔走。事實說明,多多開展“城市體檢”,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就能“見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亂”。
今天的北京,正處于城市更新的關鍵階段。隨著精細化治理走向縱深,很多面兒上的問題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利益糾葛復雜的痼疾頑癥。這些問題積累時間長,解決難度大,群眾牢騷也多,很難一事一議,也往往不限于單一領域、單一利益主體。同時,這些問題又往往具有一定共性,各家的“高招”都值得關注、分享和參考,對深化城市治理有相當的借鑒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接訴即辦也進入到一個“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需要通過立法完善頂層設計,以制度剛性進一步厘清權責。當“制度力量”進一步轉化為“實踐力量”,治理效能也將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為接訴即辦立法,意味著這四個字已不僅是城市治理的新鮮經驗,而成為相關各方的法定義務。對相關職能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來說,接就要接到底,干就要干到位,既要做問題的發現者,也要做工作的推進者、資源的協調者。這也是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契機。而對廣大市民來說,則要進一步強化參與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識,既要從自己身邊找問題,也要從城市大局想問題,推動問題解決。有分歧商量著辦,需協同聯合著辦,各方攜起手來,推動接訴即辦走向縱深,也是落實“精治、共治、法治”的題中應有之義。
完善城市治理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本月,《北京市接訴即辦條例(草案)》都將處于公開征求意見階段。期待各方踴躍發聲,在討論中充分凝聚共識,讓接訴即辦機制更趨完善,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