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8.9分的經典電影《心靈捕手》里,馬特·達蒙飾演的主角威爾Will,因為幼時被父親家暴,導致他始終將母親離世等一切過錯歸咎于自己而噩夢不斷;又因為自己異于常人獨一無二的數學天賦,導致他選擇跟朋友四處游蕩打架滋事,面對美好和深愛的女孩時選擇故意傷害和逃避,即使輕松解答了麻省理工學院蘭博教授的難題,也選擇躲起來,只是為了讓自己跟“ta們都一樣”。
即使這樣一個聰明絕頂的人,也會走入“ta們都這樣”的心理誤區,習慣懷疑自己。如果沒有遇到心理學教授西恩,他恐怕會永遠自欺欺人地躲在“平凡而普通”的殼里,不會擁有美好的愛情和真誠的友誼,這輩子都注孤生了吧。
其實,在我們的朋友圈、同事圈、同學圈等的狹隘群體里,有著太多類似這樣的案例,因為“ta”們都這樣,我們也選擇了隱藏,因為害怕“與眾不同”,所以,我們慢慢變成了“ta們”。
我們常常一起感動,一起憤怒,一起大笑,我們會喜歡同一個偶像,也會同時討厭一個人;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思想、觀念、對現實的感知,都直接或間接為社會、為朋友、為同學、為同事所同步。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像身處在一個巨大的蜂巢之中,共享著一種思想、一種情緒、一種觀點,這就是蜂巢思維。
心理學家薩拉·羅斯·卡瓦納(Sarah Rose Cavanagh, PhD)在其新書《蜂巢思維:群體思維如何影響你》這本書里講到:
如果我們與那些志趣相投之人主動形成一個社群,反復向彼此表達同樣的觀點,讓這些觀點不斷得到加強,就形成了一個類似于“回音室”的社群,而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更是大幅加強了我們的“同步性”,形成了超強的“回音室效應”,如果你一直待在里面,從不接觸其他觀點,那么你會更加深信自己的信仰,甚至可能出現激進化和社會分裂趨勢。
這大概就是“鍵盤俠”恣意生長的原因吧。因為,情緒可以通過網絡傳染!你可能正被群體思維PUA!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怎樣才能不被群體思維PUA呢?才能緩解“蜂巢思維”的負面傳染呢?薩拉·羅斯·卡瓦納(Sarah Rose Cavanagh, PhD)在《蜂巢思維》中給到了7種方案:
01 利用社交媒體建立并加強聯系
不要讓Instagram上的點贊取代你和親友的午餐會。不要因為沉迷于你喜歡的足球隊而忽視了餐桌對面那個用明亮的眼神看著你的人。
為了在數字世界過一種高效的生活,成年人可以借鑒自己平時總結出來的許多經驗,比如限制觀看毫無意義的電視節目,或者用圍巾把“金魚牌”餅干包起來以免干擾注意力。此外,設定合理的目標、刻意給自己一些獎勵、構建低誘惑環境等,都是相關的策略。
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父母們大可以把心態放輕松一點,我們應該強調與孩子高質量相處、積極的人際關系和合理時間限制的重要性,為其劃定一些界限,幫助他們積極利用社交工具,提升他們的信心,以幫助他們應對復雜的數字世界。
同時,從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做起,適度使用智能手機,給孩子樹立一個值得效仿的榜樣,制定人人都能遵守的數字設備使用規則,每個家庭都應該形成自己的“媒體生態”。
02 背對背擁抱集體的力量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曾說:“沒有斗爭就不會有進步,那些說喜歡自由但又反對動蕩的人,就如同想不犁地而收獲莊稼,不想要雷電卻想要甘霖,不想要洶涌澎湃的大海卻想要海水的人。”被我們譽為藝術家和英雄的人,是那些單打獨斗的人,是那些敢于抵制自己所屬集體的人,是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畢竟“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我們需要保持個體的獨立性,但與此同時,自戀式地過度關注自我也不會幸福。我們渴望融入社群,渴望歸屬感,渴望與其他人一道為實現目標而共同努力。多去傾聽年輕人的心聲,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去發出自己的聲音,因為他們善于創新,勇于改變,同時,在與自己的社群保持繼續聯系的同時,我們也要做一個有主見,有創意的人。
03 用合適的“解藥”調節情緒
恐懼使人逃避,厭惡使人退縮,羞恥促使人躲藏起來。大多數負面情緒會促使人們選擇退縮和逃避,積極的情緒能給人以鼓勵,伸出友誼之手,接受情感,抓住機遇。然而,憤怒是一種奇怪的情緒,雖然大多數人覺得憤怒令人不悅,但它推動我們去接近和接觸而不是回避別人,體驗腎上腺素激增和內在動力的提升。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憤怒,但應該明智地加以利用,不能讓它支配或統治我們。
與恐懼對人造成的擠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希望之門被打開,給人帶來鼓勵,也讓希望越來越大。但我想說:“一切都是可怕的,但不要害怕。”這話聽起來有點矛盾,其實是表達:“當問題出現時,我們既不需要悲觀主義者,也不需要樂觀主義者,而是需要力促變革的人,他們能消除恐懼,懷揣希望,更重要的是能付諸行動!”。
04 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群體
即使在將客觀性奉為圭臬的科學殿堂里,也存在著蜂巢思維,導致盲目。幾個世紀以來,很多科學家無法想象在蜜蜂這個物種里面,雌性竟然會如此強大,所以一直認為“蜂后”是“蜂王”。
人類最偉大的一面是具有無限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我們靈活地區分誰是“我們”、誰是“他們”,但群體內部的團結并不意味著要對其他群體表現出敵意。正如下面這個問題:
我們如何停止妖魔化?
設想一下,我們站在一個充滿同情的圓圈里,當我們把自己移向邊緣,與那些尊嚴被剝奪的人、窮人、無權者、沒有發言權的人站在一起,與被妖魔化的人站在一起,這樣妖魔化就會停止了。
05 你不是《達·芬奇密碼》的主人公
蜜蜂聚集起來,會成為蜂群;神經元聚集起來,會成為大腦;個體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去知曉所有事情,但從整個集體角度而言,我們知道很多。
兩極分化時代,我們總喜歡想象自己是《達·芬奇密碼》里面的那個主人公,覺得存在一個重大的秘密,自己承擔著破解代碼和揭示真相的重擔。但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們應該咨詢專家,相信專家。蜂巢思維中任何蜂巢的運作機制都是分工協作,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06 傾聽別人的故事
如果你是男性,你可能不必擔心個人安全問題而放心晨跑或夜跑;而如果你是女性,你可能就需要在晨跑或夜跑時多注意留心周邊的環境,或者不得不放棄跑步鍛煉;
我們需要傾聽別人的故事,尤其是來自不同種族、民族、性別、階級、性取向、性別認同或政治觀點的人的故事,我們自認為擅長讀心術、心智模擬和心智理論,但其實,我們只是在用自己的經歷來衡量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故事不僅鼓勵我們同情與我們不同的人,還可以催生良性的社會變革。
07 走出部落,再走進部落
由于我們越來越多地將自己按意識形態、地理位置和經濟領域等類別進行分類,與其他人處于分離狀態,我們將失去成長和改變的機遇,也無法擺脫狹隘的思維方式。
我們需要更好地支持和宣傳高等教育,以便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和思想有機會接觸、碰撞與融合。高等教育能為不同群體的接觸和互動創造大量機會,讓你傾聽別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以歷史、文學和社會學等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也能讓你融入與自己相伴終身的社群。它還能為人們改善工作、收入與安全等條件提供一個穩定機制,使人們有機會改變出身帶來的命運。
當然,我是有私心的,畢竟我一生都在大學工作,我真心希望世界上的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大學學位,在大學教育環境中不僅學習“知識與工作技能”,還能學習“在這個復雜世界中如何做人”的技能。
走出你的“部落”,再走進不同的部落吧,去超越自己所在的狹隘群體。
本文整理摘自薩拉·羅斯·卡瓦納(Sarah Rose Cavanagh, PhD)的《蜂巢思維》,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及作品出處。圖片源自網絡。
《蜂巢思維:群體意識如何影響你》
【美】薩拉·羅斯·卡瓦納,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2020年8月
蜜蜂聚集起來會成為蜂群。神經元聚集起來會成為大腦。人類聚集起來會成為什么呢?
融合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開啟群體智能時代
解開“鍵盤俠”恣意生長的癥結,幫助重塑社交方式
《自控力》作者盛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