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本和演員片酬主導的影視市場終究會完蛋
6月11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影視資本峰會上,萬達文化集團總裁、萬達影視集團總裁曾茂軍表示,電影核心由兩個驅動產生的,第一個是內容,第二個是技術。電影一定不是資本驅動產生的。但是,當市場快速成長的時候,一定具備資本的屬性。
這番話,有一定道理,也可以說是對萬達影視這些年來發展經驗的總結。特別是在如何處理影視與資本問題上,萬達影響還是有許多經驗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教訓,需要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地修正與完善。
實際上,從這些年來影視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無論是火爆的階段還是低迷的階段,都可以認為是目標明確、方向錯誤,觀念正確、思維不對。因為,從管理層到影視公司,從演藝人員到觀眾,都被“短視”左右著,都被眼前利益綁架著。特別是影視公司,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資本的奴隸、演員的金礦。反過來,影視公司為了自身利益需要,又與演員結成了一個個的利益聯盟,編織了一條條的利益鏈,從而讓影視市場出現嚴重混亂的局面。別的不說,單是演員完全脫離實際的收入,就讓影視市場徹底陷入了一團團黑幕之中。這一點,從范冰冰和鄭爽的“潛規則”收入,以及演員都建立工作室隱瞞收入中就可見一斑。
由于影視公司被演員綁架,影視成本中相當一部分被演員瓜分,于是,也就給了資本很大的運作空間,一些資本投資者為了賺快錢,就紛紛投資影視業,一時間,讓影視市場呈現風光火爆之勢,所謂的“優秀作品”一部接著一部,且在資本的操縱中,被炒得十分火爆,直到《葉問3》刷票房事件暴露后,廣大觀眾才知道,原來所謂的火爆,是造假造出來。很多觀眾表示,明明電影不咋地,怎么票房就那么高呢?原來是這樣。
為什么要票房造假呢,理由也很簡單,資本的進入和運作。資本的牙齒是鋒利的,資本出手,是奔著利益去的,而不是圖熱鬧。既然是奔著利益去的,當然需要制造轟動效應。所以,炒作是不可避免的。除了票房造假,就是用人氣演員吸引眼球和粉絲。自然,一些所謂的人氣演員,也就成了各方共搶的對象了,繼而讓這些演員的身價越來越高,一部電影拍下來,大頭變成了演員的片酬。這也難怪,一名女演員剛剛成立幾個月、注冊資本才7、800萬元的破公司,一家影視公司竟然愿意用7、8億的價格收購。理由是,女演員的市場潛力和潛在價值。嘴上胡說八道,卻說得一本正經。
到底演員有多少市場潛力,緊接著影視公司的商譽大衰減,導致所有上市影視公司都暴雷,就是最好的例證,以至于包括華誼兄弟(300027,股吧)在內的影視公司,幾乎都陷入了困境之中。表層的理由是,疫情的影響,實際上,是影視市場到了集體下水的時刻了。資本炒作下形成的市場泡沫,在此前已經刺破的情況下,讓疫情攪得已經無法再隱瞞,只能赤裸裸地下水游泳了。
正如曾茂軍所言,影視靠的還是內容與技術,而不是資本。影視市場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如果資本過度介入,影視市場的發展,也就必須會完蛋。因為,被資本所綁架,就不可能考慮內容和技術,尤其是內容,不會為資本所重視,資本需要的,是吸引眼球,是制造轟動效應,是眼前的利益。只要有利益,啥事都能玩。,包括對演員的過度包裝。
所以,影視市場的今天,就是被資本過于主導帶來的,是演員片酬成為影視投入的主角帶來的,是影視公司與演員勾結帶來的。為什么吳京會火,為什么賈玲能讓一部并不被看好的影片火爆起來,不是吳京和賈玲本人有多能耐,而是他們認真地把內容做起來了,他們真正懂得觀眾需要什么,市場需要什么。所謂大片,決不是影視公司宣傳出來的,而是觀眾用眼睛看出來的。影視公司應當根據觀眾的眼睛去拍影視劇,而不是自己的利益需要。
今天的中國影視市場,還沒有完蛋。但是,真的不能再讓資本、演員被片酬綁架和主導了。有良心的演藝人員,尤其是導演,要勇敢地站出來,拍觀眾喜愛的影片,而不是資本喜愛的影片。對演員收入的控制,則要放在突出位置,特別是流量演員,必須嚴格控制。反正想當明星的有的是,實在不行,就到民間去選,說不定就有很多十分優秀的演員呢。找童瑤、于和偉那樣的演員或許比較難,找范冰冰、鄭爽那樣的演員,可以一大把一大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譚浩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